凡纳滨亲虾---对虾的暂养流程与管理技术
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2020年开展了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现就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优势、场地建设、养殖尾水处理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进行如下探讨,供参考。
一、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优势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建设成本低、占地少、可因地制宜灵活安装、单位水体养殖效益高、收获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建立好完善的增氧、尾水处理和进排水系统后,可实现循环用水,达到养殖污染物零排放的绿色养殖目标。
二、场地建设
场地建设是该养殖模式的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建设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让养殖事半功倍。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基地应具有养殖圆池、进排水系统、养殖污水处理池、增氧设备以及配套的电力、仓储设施。建设时可根据场地大小挑选适宜直径的圆池,圆池底部为漏斗形,连接污水排出管道。圆池安装应嵌入土地30公分左右,露出部分高约1-1.2米,以方便日常管理操作。进水系统设立拦网防止杂物进入管道内堵塞管道,进水入池管道应朝向池壁,以产生推水效果,让池水保持流动状态。排水系统需保证具有控制水位、排出底层污水的功能。
三、养殖尾水处理
水产养殖污水主要为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盐,因此污水处理池中可通过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水层鱼类和田螺,以及培养生物絮团等方式对养殖尾水进行生物净化,再通过吸附或投放生石灰等方式处理后,重新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
污水处理池最好设计分级处理,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一级沉淀池内,沉淀后的上层水从填充了过滤材料的过滤坝流到二级生物净化池内;生物净化池内投放少量滤食性鱼类和虾、田螺用于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两个池内最好保证沉水植物(如伊乐藻)、浮水植物(如水葫芦)和挺水植物(如荷花)三类植物齐全。绿植面积不宜超过池子面积50%,过多则易遮挡水中藻类光合作用,同时植株腐烂易造成水体缺氧与二次污染。条件允许的,可以设置生物浮床,利用废水种植蔬菜,这样既达到了净水的目的,同时也兼顾了经济性。
经过净化后的水可重新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但需定期检测处理后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溶氧等指标是否符合水产养殖用水的正常数值范围。指标无法达标则说明当前污水处理系统无法处理目前的污水量,多次循环易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崩盘,从而造成养殖经济损失。
四、养殖管理
1.日常管理:陆基圆池是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减产,因此,合理化、精细化的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投喂上,保证采购的饲料健康、无霉变、无污染,每日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投喂;可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天气、水温等灵活适量的调整。水质上,保证定期排放池底污物,定时监测各个池的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根据情况适当投放水质改良剂、EM菌等改善水质。日常管理上,保证每日早、中、晚的巡池,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做好每日投喂量、池鱼死亡数量、施药情况、水温等各项记录。
2.鱼病防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使用消毒药品,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施药时间,防止浓度过高杀死过多水中有益菌,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需要时可在消毒几天后补充益生菌和藻类;进水系统也需消毒。通过定期拌服多维、益生菌、中药等鱼类保健品以增强鱼体体质和抗病能力,减少鱼病发生。陆基圆池为小水体高密度养殖,溶氧消耗大,粪便易堆积,因此圆池内的氨氮、亚硝酸盐浓度也容易增高,当检测到其含量到达危险值时,需提高排污频率,同时加大进水量。此举目的为及时将池底粪便排出,提高水体交换量,以降低氨氮、亚盐浓度,增加溶氧,减少鱼病发生的外因,保证养殖水产品健康生长。
(通联:541006,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畜牧研究所电话:0773-2670711)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