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龙虾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夏越勇,周国勤,刘炜
(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6)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是世界上分布极其广泛的杂食性淡水水产品。小龙虾1929年从日本引入我国[1],目前在我国大面积养殖,近年来发展极其迅速,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根据《2021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2020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145.64 万hm2,养殖总产量达到239.37 万t,整个产业链创造的总产值高达4 110 亿元。江苏省是我国的小龙虾主产区之一,养殖面积超过18.67 万hm2,产量超过24 万t,均位居全国第四位,养殖主要采用“池塘主养”、稻田综合种养(“稻虾连作”和“稻虾共作”)等模式[3]。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病、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小龙虾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1.1 白斑综合征(WSD)
发病症状:白斑综合征由白斑病毒(WSSV)引起,在五月前后往往发生大规模暴发,因此也被称为“五月瘟”,是小龙虾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虾初始出现全身溃烂、肢体坏死或残缺不全、壳膜分离、头胸甲内有淡黄色积水症状,解剖之后发现胃和肠道无食物残渣,肝胰腺肿大[4-6]。随着病情发展,可以观察到病虾出现双螯下垂、行动迟缓、身体虚弱、经常蛰伏于稻田底部等现象。感染后一周内,塘口的病虾大量死亡。目前的诊疗手段只能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鉴定病虾是否患有白斑综合征,并没有药物能够对病虾进行有效治疗。因此,白斑综合征只能预防不能根治。
防治方法:定期监测塘口水质,及时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期用0.3~0.5 mL/m3聚碘溶液全池泼洒。在每年春季要适时投喂含多糖等抗病毒中草药饲料,提高小龙虾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
1.2 细菌性疾病
1.2.1 细菌性肠炎
发病症状:细菌性肠炎是由多种细菌综合引起,病原菌的入侵会导致细菌在胃、肠道中大量增殖,损坏小龙虾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结构,引发肠道炎症[7]。感染后的病虾体弱,游动缓慢,解剖后可观察到肠道变粗发红,肠内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且肠道内无食物;肝脏发白,颜色变浅,肝小叶萎缩。该病多发生于放苗前期,尤其在阴雨天。
防治方法:在虾苗放养前,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尽可能消灭病原体,减少发病可能。同时还要使用生物制剂调节和改良水质,防止腐殖质大量积累。在养殖过程中,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活菌微生态制剂,提高虾的免疫力,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减少发病概率。病虾治疗则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保肝护肠,同时内服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连续4~5 d,症状会有所好转。及时换水,杀菌消毒。
1.2.2 烂鳃病
发病症状:烂鳃病由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细菌引起,大量的细菌附着在小龙虾鳃上,影响小龙虾的血液流通;病虾的鳃无法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的现象[8-9]。病情加重时,病虾鳃丝发黑、霉烂,导致死亡。据统计,该病主要在春季流行,成虾和幼虾都有感染的风险,感染后死亡率为30%~40%。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等,加强水质监测,当水质不达标时,注入新水,同时确保水体ρ(溶解氧)≥5 mg/L。在饲料中添加0.5%~1%鳃病灵等,连续喂食一个星期,基本可以痊愈。同时,用0.2 mg/L 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 d。
1.2.3 烂尾病
发病症状:烂尾病由嗜几丁质分解细菌等细菌性病原引起[10]。感染初期,病虾尾部有水疮,随着病情加重,溃烂部位逐步扩大,严重时整个尾部被腐蚀溃烂,有时还会出现须足断裂的现象。该病主要暴发在春季水温逐渐升高的过程中,且随水温的升高感染率也会增加。
防治方法:在捕捞和投放虾苗时,操作应轻缓,在虾苗的运输中降低运输密度,尽量不要损伤虾体,如果有损伤要及时使用0.2 mg/L 的亚甲基蓝或者0.4%~0.5%的食盐水消毒。下塘的虾苗要保证大小规格统一,喂养期间要保证饲料充足,防止小龙虾相互蚕食。发病的小龙虾可以使用15~20 g/m3的茶粕或者7~9 g/m3的生石灰浸液全池泼洒消毒。
1.3 真菌性疾病
1.3.1 黑鳃病
发病症状:该病由镰刀菌属的多种真菌引起,因此也被称为镰刀菌病害[11]。该病流行高峰期为6—7月,感染集中在体质量>10 g 的小龙虾。感染后病虾的鳃部会产生黑色病斑,鳃部萎缩并分泌大量黏液,身体局部腐烂,蜕壳延迟。病虾常浮出水面,停靠岸边,或依附在水草上露出水面,动作缓慢、迟钝,最终死于缺氧或无法蜕壳。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残食,定期换水,保持水体清新,每次换水五分之一左右。及时捞出病虾和死虾,定期使用20~25 mg/L 的生石灰消毒。发病的小龙虾池塘可以用2 mg/m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3 d。病虾每天用3%~5%的盐水浸洗2~3 次,每次5 min 左右,并投喂含有维生素C 的复合型饲料。
1.3.2 瘟疫病
发病症状:瘟疫病是感染小龙虾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病原是丝囊霉菌。感染初期病虾外观无明显症状,在病情发展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病虾腹腔两侧虾壳较薄处肌肉组织有黑色或褐色斑点,附肢关节处可以发现大量的真菌丝附着。病情严重时病虾会逐渐瘫痪,死亡个体大多数腹部朝上[12]。瘟疫病治疗难度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瘟疫病要以预防为主。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监测,维持正常水色和透明度,注重饵料品质,防止病原污染。发现可能被感染的小龙虾后,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养殖用水、设备和其他物品消毒。发病后每667 m2施用250 g 二氧化氯化水泼洒,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土霉素投喂,用量为1 kg 饲料加土霉素1 g。
1.4 寄生虫病
1.4.1 聚缩虫病
发病症状:小龙虾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病,该病暴发主要与水体中饵料剩余量大以及水草根部腐烂有关。饵料剩余和水草腐烂会导致养殖环境中有机物的富集,可为聚缩虫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13]。病虾体表有一层絮状白毛覆盖,虾体瘦小、营养不良、肠道内无食,游动较为缓慢或者不活动,易沉入水底。聚缩虫感染速度快,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均可被感染,特别是幼虾阶段。
防治方法:在虾苗放养前要清塘消杀,经常换水。高温季节,水体中的残饵和腐烂的水草及时清理。已被感染的病虾,可以用0.5~1.0 mg/L 的新洁尔灭浸泡10~15 min。
1.4.2 纤毛虫病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有关。当纤毛虫大量寄生在虾体时,小龙虾会出现呼吸困难、反应迟缓、食欲衰退现象,其被寄生部位如鳃部、附肢及体表等可见灰黑色或黑色绒毛状物质,用水很难清洗干净,因此纤毛虫病又称“拖泥病”[14]。
防治方法:虾苗放养前,池塘要彻底暴晒或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控制放养密度,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优良。小龙虾染病后可选用3%~5%的食盐水浸洗,连续3~5 d,或者用0.5~0.7 mg/L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连续使用25~30 mg/L 的甲醛溶液浸洗2~3 次,每次4~6 h。
2 发病原因
2.1 养殖密度不合理,投饲不当
合理的养殖密度是小龙虾健康养殖的关键。养殖密度过高不仅会引起小龙虾为争夺生存空间而自相残杀,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残饵和排泄物,导致水质变差,溶解氧降低,虾抗病能力减弱。此外,投饲不当也易造成小龙虾发病。饲料投喂不足时,不能满足小龙虾生长和繁殖的能量需求,会造成小龙虾生长速度缓慢,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饲料投喂过量,残饵清理不及时导致水质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小龙虾易发生病害。
2.2 养殖环境恶劣,消毒改善不彻底
小龙虾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养殖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水体pH 值不稳定、溶解氧偏低或不稳定,都会严重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同时,养殖环境的恶化也会使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底泥中有大量的腐殖质,如果不能彻底消毒塘口,腐殖质中的病原菌会大量繁殖,导致小龙虾病害的发生。
2.3 种质资源退化
目前小龙虾野生资源量少,其种群数量自我修复能力降低,种质资源逐渐退化。此外,大多数养殖户采用“抓大留小、自繁自育”模式,使得小龙虾逆向选育,这也是导致种质资源退化的原因。小龙虾种质不佳,会出现小龙虾养殖成活率低、规格小等问题,与此同时小龙虾抵抗力较差,易患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择优质苗种
优质虾苗是小龙虾养殖的基础,优质苗种可从根本上减少病害的发生,也是预防小龙虾病害的主要手段[15-16]。应选择体长3 cm 左右、活力强、体表干净、体格健康、无损伤、个体大小均匀的苗种。要对虾苗常见疾病进行病原检测,放苗前进行消毒。
3.2 营造优良的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优劣直接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17]。池塘休养期,对池塘进行干池晒塘、翻耕、消毒,保持良好的池塘底质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向池塘泼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过碳酸钠等药物,减少池塘底质致病菌。根据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完善进、排水系统设置,及时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养殖池塘要适量种植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草,一方面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可吸附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有利于保持良好水质。养殖中后期,要经常换注新水,稳定水质,保持水色呈茶褐色或淡绿色以及较高的透明度。
3.3 合理投饲
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方式与小龙虾疾病发生密切相关[18]。因此,投饲要定点、定时,每天检查饲料剩余情况,根据天气、水质、进食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饲的方式和数量。保证饲料新鲜和清洁,将饲料存放于干燥阴凉、距水源较远的地方,避免饲料霉变导致小龙虾患病。同时,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大黄、大青叶等纯天然植物抗病毒中药,提高虾苗的免疫力和抵抗力[19]。
3.4 定期消毒
疾病大多传播速度快,病虾死后要及时清除,防止感染健康虾。此外,要加强对养殖水体以及塘口的消毒,以减少病原的滋生。在进水前将池塘排干暴晒,清除淤泥和杂草。每月定期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化水消毒1~2 次。对渔具暴晒或用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