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黄鳝疾病“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黄鳝得病的原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人为的因素,有生物因素,还有黄鳝自身的原因。
自然环境包括水温、水质、底质、水位等方面。黄鳝对水温变化比较敏感,水温高于30℃,黄鳝就会感到不舒服,就会钻到泥里去,水温低于10℃,就会停止吃食。即使在适温范围内,如果水温急剧变化,骤升或骤降,也会引起黄鳝得病,尤其是鱼苗、鱼种,在放养入池时温差超过3℃,就会引起死亡;黄鳝养殖时如果长期水位过高,黄鳝不得不经常游到水面上呼吸空气,从而影响正常摄食、生活,容易引起疾病;如果鳝池底质过硬,而水质又不好,黄鳝既不习惯恶劣水质,又无法钻入底质中躲避恶劣环境就容易得病;而底质太软,又容易使黄鳝的洞穴坍塌,也容易引起黄鳝生病,如果底质中含有机物过多,会引起病原菌和寄生虫孳生,也会使黄鳝得病;而水质的变化,像工农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了水体,溶氧大幅度降低,pH值发生骤变等,更能引发黄鳝的疾病。
人为因素一是放养不当,放养苗种较弱,规格有大有小,放养密度过大,致使黄鳝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壮的、大的黄鳝抢食抢得快,抢得多,长得快,而小的、身体弱的黄鳝吃不上食,身体越来越弱,抵抗力弱,容易得病,还容易被大黄鳝咬伤吃掉;二是饲养管理不当,平时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施肥过多引起水质恶化,为了防治疾病喷洒药物过量等,也会引起黄鳝得病;另外,运输或放养过程中不小心引起的机械损伤,使病原菌更易侵人。
生物因素是指微生物、寄生虫的侵入和敌害生物的伤害。其实生物因素的作用首先开始于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注意了环境的保护和饲养管理,可以预防微生物、寄生虫的侵入和敌害生物的伤害。
内在因素则是指黄鳝身体的强弱和品种的抗病力。
怎样诊断黄鳝的疾病?
黄鳝生活在水中,刚开始得病时,人是无法知道的,表现出一些症状后,人们才能从异常情况中发现。所以,养殖期间,要求饲养者一定要细心观察,对一切异常状况都不能轻易放过。比如说,今天黄鳝吃食少了,剩饵多了,是不是有得病或水质恶化的迹象;巡塘时发现池边有缓游的黄鳝,懒洋洋的,精神不振,要捞上来检查一下是否得病,如果发现池边有死亡的黄鳝,要弄清楚死亡原因;如果发现池中黄鳝大批惊慌乱窜,游泳异常,要迅速诊断,及时采取措施。
检查黄鳝疾病时,要由外而内,按一定顺序检查,必要时还要用显微镜检查。肉眼检查时将捞上来的黄鳝放在解剖盘中,先看身体颜色、肥瘦,然后观察体表是否有一些病症,如充血、长水霉、烂鳍、脱皮、有寄生虫等,然后检查鳃内,是否腐烂、发白、黏液增多、鳃丝成缕,是否有白色点状孢囊或其他颜色小虫。最后,剪开鱼腹,检查肠道是否充血、淤血或有寄生虫,肝、脾是否有变色、淤斑、充血现象等。然后综合各种症状,做出诊断。
在一些情况下,发现异常现象却没有把握确诊,这就需要用显微镜检查。一般按体表、鳃、鳍、肠道、眼、脑等部位顺序检查,体表取黏液涂片,鳃脑取部分组织压片,肠道、眼等将整个器官剖开压片检查。
怎样预防黄鳝得病?
预防黄鳝得病有以下具体措施。
(1)鳝塘消毒老塘养鳝,放养前一定要清整消毒。先挖出过多淤泥,保持池底5~10厘米肥泥,不软不硬,然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生石灰用量为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150千克,千池清塘每667平方米用75千克;漂白粉用量为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15千克,干池清塘每667平方米用5千克.1周后药力消失再放鱼。
(2)鳝种与消毒放养鳝种一定要大小均匀,体色光鲜,身圆体健,无伤无病无残。如果是远途运输来的,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轻拿轻放,保持湿润,避免受伤。运到目的地后,要将奄奄一息的个体拣出,其余的必须消毒后方可入池。消毒用3%~4%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水温低浸泡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水温高浸泡时间要缩短。浸泡时,要在旁边观察,如发现黄鳝骚动不止或一直上浮等异常现象,要立即捞出。
(3)加强饲养管理必须加强饲养期间各环节的管理工作,经常冲水,及时清除剩饵,每次投喂量不能太大,如果前次剩饵太多,要停喂1次;饵料一定要新鲜,最好是活饵,黄鳝喜欢吃,长得快,长得健壮,剩饵又不污染水体;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鳝池中放养少量泥鳅,可以清除残饵和底泥中有机质,改善水质;底泥要软硬适中,方便黄鳝打洞,也可以直接在池底放一些中空水泥管、胶皮管或屋脊瓦,制造人工洞穴,供黄鳝栖息;经常巡塘,观察黄鳝活动状况,发现异常现象或病鳝,及时捞出,及时诊断,及时用药,经常检查进、排水口防逃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更要防止狗、猫等靠近鳝池,危害黄鳝。
(4)实行四消四定四消是指养黄鳝用的工具、黄鳝的苗种、饵料和食场都要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和切断传播途径。四定是指给黄鳝喂食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饵时间根据黄鳝的觅食习性决定,一般掌握在下午4~6时。当然也可以经过驯化,让它在白天摄食,这就需要耐心驯化,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天就使黄鳝习惯白天摄食。
每天的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情况、气温高低、水质好坏、鱼种大小等灵活掌握。投得少,影响生长;投得多,会造成浪费。一般可以根据前一天黄鳝的吃食情况适当调整,比如说看见昨天剩的饵料多,那么要捞出剩饵,今天少喂一点。投饵要设饵料台,浮在黄鳝池的固定位置,不要随意改动,让黄鳝习惯在此摄食。另外,饵料一定要新鲜,腐烂变质的饵料不喂。
防治鳝鱼病怎么用药?
防治鳝鱼病,不仅要对症下药,还要有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药到病除。
(1)注射法。用注射法给鳝鱼体注入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又快又好。但是鳝鱼太小,个体数量多,注射起来很麻烦,尤其是需要把鳝鱼从水中捞起来,不但费时费力费工,而且容易使鱼受伤。所以生产上一般很难使用,仅用于亲鱼催产和亲鱼产后预防治疗。
(2)涂抹法涂抹法就是把药直接抹在伤处。这种方法与注射法有同样的困难,一般只对个别受伤的个体使用,在运输后放养前,或拉网选种时,以及亲鱼产后受伤等情况下使用。
(3)浸泡法又叫浸洗法或洗澡消毒法。这种方法是把药物配制成较高浓度的水溶液,盛在小型容器中,把鳝鱼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达到消毒杀菌灭虫的目的。这种方法经常使用,同时需严格控制溶液浓度、水温和浸泡时间。在较大的池塘中采用时,可将鳝鱼拉网到池的一角圈起来,然后在鳝鱼密集处泼洒较高浓度的溶液。在网箱中操作时,可先将网箱四周用塑料薄膜围起来,然后在网箱中泼洒高浓度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撤去塑料薄膜,把网箱内水换掉即可。
(4)全池泼洒法全池泼洒法是把药物用水溶解稀释后,在养鳝鱼池里均匀泼洒,使池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以杀死致病生物。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所以最常使用。又因为用这种方法需要的药量比较大,所以常使用一些廉价的药物,像生石灰、敌百虫、漂白粉等。
(5)拌饵投喂法就是把药物拌在饵料中,喂给鳝鱼吃。又叫内服法。通常使用的是一些低毒药物。采用此法要注意:药物要碾成粉状,才好拌在饵料中,还要加些淀粉,防止药物粉末在水中散失;一定要搅拌均匀,以免较大量药物积在一起,造成鳝鱼吞食中毒;确定药量要事先估计鳝鱼摄食饵料量,所以误差较大。
(6)挂篓挂袋法是把药物装在竹篓或布袋里,然后悬挂在食场或鳝鱼经常活动的地方,袋里的药物不断溶解流出,使这一地方不断保持较高药物浓度,鳝鱼经常在这儿活动,达到杀虫灭菌目的。这种方法安全、有效,而且用药量少,在生产中经常使用。但是有些药物有异味,挂食场附近会影响鳝鱼的摄食量,投饵时应适当减量。
防治黄鳝疾病常用哪些药?
防治黄鳝疾病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等消毒药物、链霉素等治疗药物及五倍子中草药。
(1)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遇水变成氢氧化钙[Ca(OH)2],并放出大量热量,能杀死水中大多数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敌害生物。主要用于清塘消毒和防治细菌性疾病。生石灰长期在空气中放置,易吸水失效。因此要现用现买。一般带水清塘用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用量150千克;干池清塘用量为75千克;平时鱼塘预防疾病的消毒用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20千克。
(2)漂白粉灰白色粉末,它是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遇水后分解产生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次氯 酸分解产生强烈杀菌能力的初生态氯,能杀死致病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生物。常用于清塘消毒和防治细菌性疾病,一般有效氯含量为25%~30%,常在空气中放置易吸潮失效。一般带水清塘用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施15千克;干池清塘用量为5千克;平时带鱼防治疾病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克。
(3)三氯异氰尿酸钠(TCCA)又名强氯精。白色粉末,杀菌力比漂白粉大100倍,贮存稳定,药效不散失,塑料袋装有效期比漂白粉长4~5倍,施后不残留,对人、畜无害。一般带水清塘用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用2.5~3千克;干池清塘用量为1~2千克;一般带鱼防病用量为:水深1米,每667平方米用150~200克;治疗用量为:0.5~1千克;拌饵投喂用量为每50千克鱼30克,1天1次,连喂3~6天。
(4)溴氯海因又名溴氯二甲基海因,是新一代含氯消毒剂。本品为白色粉状固体,有效氯含量在92%以上,一般制成有效溴氯含量8%的产品用于水体消毒,其杀菌作用更强。本品具有缓释功能,能根据水质情况自动调节,使水体长时间保持抑菌状态。本品稀释后,随配随用不可久放。全池泼洒给药。
(5)食盐常用浸泡消毒药物,常用浓度为3%~4%。
(6)高锰酸钾紫黑色晶体,易溶于水,阳光下易失效,所以应装于棕色玻璃瓶中。常用浸泡治疗三代虫、指环虫、锚头蚤等寄生虫病。浸泡时应用洁净水溶化,常用浸泡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5克。
(7)硫酸铜又名蓝矾,蓝色结晶,易溶于水,遇水后释放铜离子起到杀虫作用,对一般原生动物和低等藻类有较强杀伤作用,也可用于清除青泥苔。单独使用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7克;常与硫酸亚铁合用,以增强杀虫效力,用量为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每立方米0.7克。
(8)敌百虫有白色片剂和白色晶体两种,各含有效成分2.5%和98%,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常用浸泡法和全池泼洒法杀灭鱼的体表和鳃内寄生虫,用拌饵投喂法杀灭肠道内寄生虫。一般用敌百虫晶体,泼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0.7克,拌饵投喂用量为每100千克饲料0.1~0.2千克敌百虫晶体拌匀。
(9)青霉素钾(钠)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有吸潮性,其水溶液不稳定,宜现用现配。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强的抗菌作用。多用于产后受伤的亲鱼,防治细菌性疾病。
(10)链霉素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味微苦,易溶于水,水溶液性质较稳定,常温下可保持效力10~20天。链霉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生产中多用于幼鱼长时间浸泡。
(11)强力霉素淡黄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是一种长效、高效、广谱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比四环素、土霉素强2~10倍常用于拌饵投喂,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含钙、镁、铝、铁等离子的物质及抗剂等可影响此药的吸收,应避免合用本品有吸湿性,需遮光、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12)土素黄色结晶或粉末,难溶于水,盐酸土霉素则溶于水。土霉素为广谱抗菌素,细菌对它的耐药性产生很慢,生产上多用浸泡法和拌饵投喂法防治烂鳃、白皮病等。其用量为浸泡法每立方米水体用25克;拌饵投喂为每50千克鱼第一天用5克,2~6天用2.5克,为1个疗程。
(13)氟苯尼考又名氟甲矾霉素。本品属氯霉素类抗生素,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本品属动物专用的广谱抗生素。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但抗菌活性优于氯霉素,且内服及注射时吸收快,体内分布广,半衰期长,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本品不引起骨髓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市场有售氟苯尼考注射液及含量为10%的氟苯尼考粉剂。长期使用本品(超过10天)易引起鱼类厌食及死亡。生产上多用于拌饵投喂方法防治细菌性疾病。
(14)金霉素盐酸金霉素为黄色结晶,微溶于水。广谱抗菌药,生产上常用金霉素软膏涂抹鱼受伤的伤口,以防细菌感染。也可用于浸泡,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2.5克,浸泡25~30分钟。
(15)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包括萘啶酸、噁喹酸、氟派酸等。多为白色或黄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拌饵投喂或药溶浸洗,用以防治细菌性疾病等。本品应避免与制酸药、利福平同时配伍服用。需遮光、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16)磺胺类主要指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等。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或药片,无味,难溶于水,在空气中性质稳定,遇光颜色逐渐变深。磺胺类药物不易被机体吸收,所以常能在肠道内维持较高浓度,适合于拌饵投喂,治疗肠道细菌性疾病。常用量为第一天每千克饲料10毫克拌饵,2~6天用量减半。
(17)40%甲醛溶液即福尔马林。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用浸泡法可杀灭多种体表和鳃部寄生虫,有时可以用全池泼洒法治疗小瓜虫病。
(18)大蒜各地均有栽培,它具有止痢、杀菌、驱虫等作用,常用拌饵投喂法治疗肠道疾病,用量为每10千克鱼50克,每天投喂1次,连用3天。
(19)五倍子一种中草药,常用熬煎过的五倍子浓液全池泼洒或拌饵投喂治疗细菌性疾病。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10克五倍子,用水浸泡后煎熬成汁再泼洒。
(20)地锦草也是一种中草药,匍匐性的草本植物。地锦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强烈抑菌作用,抗菌谱广,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常用于防治肠炎和烂鳃病,可单用,也可以和铁苋菜等合用。
(21)水辣也是一种中草药,一年生草本,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全国都有分布,夏、秋季节采集。叶内多种化合物有杀菌、杀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肠炎和烂鳃病。
(22)葛蒲多年生草本,全草有一种特殊香气,喜欢生长在沼泽、沟旁、湖边。含芳香挥发油1.5%~3.5%,油中主要含细辛脂、细辛醇、丁香酚、甲基丁香酚及倍半萜烯类等物质,有杀菌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肠炎、烂鳃、赤皮病。
(23)若落叶乔木,喜欢生长在旷野、村边、路旁。苦楝含有川棟素,有杀虫作用。根和枝叶作为药用,可防治车轮虫病、隐鞭虫病和锚头蚤病等。,
(24)车前草又叫车轮菜、钱贯草、蒲杓草,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生长,荒地湿坡上常见,性凉味甘,能消炎解毒,主治肠炎、皮炎,疮疡肿毒等。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