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域鱼类养殖之合理放养
一、合理放养的涵义
在湖泊、水库及河沟等大水面进行粗放式鱼类养殖时,人们在每个生产周期(1~3年)内,向这些水体投放鱼种,当它们成长达食用鱼规格时进行捕捞,以获得鱼产品。其特点是鱼类的生长及其群体的生产量全部(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天然饵料资源。这一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根据水体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适的放养数量(密度)和良好的鱼种规格(质量),并结合拦鱼防逃、控制凶猛鱼类、合理捕捞以及天然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等措施,使湖泊和水库中的鱼类群体在种类、数量、年龄等结构上与水体的饵料资源相适应,使水域生态系中各营养级上的生物产品(即各类饵料资源)全面、合理、高效地转化为经济鱼类,并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时间,以充分发挥水体的鱼产潜力。也就是说,采取各项综合措施,使这类养鱼水体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和方式进行,使能量流转充分纳入生产经济鱼类的轨道,以实现持续的高产和高效益。
一个养殖水体的鱼产量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实现高产、高效益的核心问题是“合理放养”。
放养的形式可分为周期性的定期放养和适时补充放养两种。前者是指一些不能在湖泊水库中自然繁殖的种类,后者是指一些能在湖泊水库中繁殖,但往往种群数量不足,需适时补充放养的种类。
二、湖泊、水库合理放养技术
1.适宜养鱼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般湖泊的养鱼面积是相对稳定的。
所谓“水库养鱼面积”,应当指鱼类生长期内最经常保持的水面面积,而以鱼类生长旺季时和水库载鱼量达高峰时的水库面积的大小,对水库鱼产量的影响为大。因此,在计算水库养鱼面积时,应考虑到以上的情况。
2.养殖鱼类的选定
湖泊、水库等水域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小生境。从空间上说,有表层、中层、底层之分,有沿岸带和敞水区之异;就天然饵料资源而言,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分别处在不同营养层次上的各类饵料生物资源。因此,要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就应当由多种不同生活习性和食性的经济鱼类分别占有各自的生态小生境,以便全面、合理地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这就需要多种鱼类进行“混养”。目前,我国湖泊、水库放养的种类,主要有鲢、鳙、草鱼、团头鲂、青鱼、鲤、鲫、鲴等温和性经济鱼类。它们在食性和栖息场所等方面的分化,使它们在同一水体中基本上各摄其食,各得其所,各自占有不同的生态小生境。它们对水体的空间及饵料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种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可趋于互补而不直接竞争。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以人工放养种群为主的水域,放养鱼类的死亡率应该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凶猛鱼类决不能作为湖泊、水库放养的对象。
3.混养鱼类的搭配比例
(1)以鲢、鳙为主要养殖对象由于我国湖泊、水库一般比较肥沃,浮游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高,周转迅速,增殖力强,腐屑和细菌也有丰富的来源和数量,非常适于滤食性的鲢、鳙养殖。而且,鲢、鳙食物链短,以它们作为主要养殖对象,可以减少能量转换级数,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从而可以获得高产。加之鲢、鳙体型大、生长快,苗种来源容易解决,捕捞容易,为我国传统的优良养殖鱼类。所以,我国绝大多数湖泊、水库都以鲢、鳙为主要放养对象。一般可占总放养量的60%~80%或更多。而在总渔获量中也以这两种鱼占绝对优势。
(2)以水质肥瘦程度,确定鲢、鳙二者的比例一般鳙的放养量应不同程度地多于鲢。一般情况是,水体处于中等营养、中-富营养或正向富营养水平过度,鲢、鳙二者的放养量之比大致为3∶7或4∶6比较合适,这样鲢、鳙两种鱼都能有较好的生长率和肥满度,渔产量也比较高。
然而,各地的生产经验还表明,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提高,藻类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随之增长,则对鲢的生长较为有利,就应当相应地提高鲢的放养比例,才能实现高产。
(3)其他鱼类的放养比例“藻型湖(库)”在放养以鲢、鳙为主的同时,还应兼放鲴、鲂、草鱼、鲤、鲫等鱼类,以便发挥其他各类饵料资源的产鱼潜力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这几种鱼类在总放养量中的比例大体在20%。
“草型湖”和平原型水库,水生植被茂盛,底栖动物丰富,而浮游生物则相对较少。在这一类水体就应加大草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的放养比例,这些鱼类的放养量可占总放养量的40%左右。
4.放养鱼种的规格和质量
放养鱼种的规格和质量关系着鱼类的成活率、生长率及回捕率,是合理放养的又一重要内容。在大水体里,水深面阔流急,风大浪大,有的可能还有复杂的流态,这要求鱼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天然敌害多,要求鱼种有较强的避敌能力;饵料变化大(饵料生物密度相应降低,以天然饵料为食),要求鱼种有较强的觅食能力和竞争能力,而鱼种为了索饵也需要付出比池塘多得多的能量。所以,如果放养规格过小,鱼种就不能迅速适应大水面的生活环境,索饵能力弱,生长慢,容易招致敌害侵袭,从进出水口的拦鱼设备逃跑的机会也多。而大规格鱼种则对大水面生活环境适应力较强,索饵能力强,生长快,对敌害的抵御力强,也易于采取防逃措施。而且,大规格鱼种生长较快,能较早地达到上市规格,生产周期较短,水面利用率高,资金周转快。因此,放养大规格优质鱼种是保证实现合理放养、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一般认为湖泊、水库鱼种的合理规格应在13.3cm以上,这种规格也是与我国目前苗种培育水平相适应的。目前市场需要1000g以上的鲢、鳙,因此,各地已将鱼种的规格进一步提高到16.6cm以上,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以上所说鱼类放养规格主要指鲢、鳙及草鱼、青鱼等,至于鲤、鲫、鲂、鲮等鱼种的规格,一般6.5cm以上就可用于放养。这和它们体型较高或在背鳍、臀鳍具有强硬的带锯齿的硬棘、多营底栖生活等特点有关。
5.合理的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量(密度)应该是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能力相适应,既要使放养鱼类种群最大限度地利用饵料资源,又不损害水域天然饵料的再生产。通常是根据经济效益、生产周期、鱼类的生长特性等综合考虑,制定一个适当的生长速度指标,到捕捞时实测放养鱼类的生长速度。如果实际的生长速度大于制定的指标,表明放养量偏少,第二年应适当增加放养量;如果实际生长速度小于制定的指标,表明放养数量过多,第二年应相应减少放养量。哪种鱼生长得好,就多放该种鱼,增大比例;哪种鱼生长不好,就少放些,减少比例。这种方法称为经验调整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6.放养鱼种的季节和地点
(1)鱼种放养的季节在冬季或秋季放养鱼种效果较好。冬季放养的优点是:①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便于捕捞和运输,损伤少,成活率高。②凶猛鱼类在冬季摄食量大减或停止摄食,对鱼种危害小,至开春后水温上升凶猛鱼又积极摄食时,鱼种对大水面环境已初步适应,逃避敌害的能力增强。③鱼种可提早适应环境,在温度升高后可提早摄食,延长了生长期。④冬季水位低,无需泄水,鱼种外逃机会少。⑤减轻了鱼池越冬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
可选择在饵料丰富、条件优越的湖汊或库湾中进行暂养,在暂养期间可给予一些特别的养护,以使鱼种在暂养期内逐步适应大水面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鱼种成活率和生长率。
(2)合适的放养地点在鱼种放养的地点上,应注意远离进出水口、输水洞、溢洪道及泵站等地,免遭水流裹挟之损失;应选择避风向阳、饵料丰富、水深相宜的地点分散投放为好。
(通联:455000,河南省安阳市红旗路114号安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电话:13837270587)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