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新宠—厚颌鲂

发表时间:2020/07/23 17:46:45  来源: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作者:张磊  浏览次数:3971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厚颌鲂 (Megalobrama pellegrini) 隶属于鲤科 (Cyp rinidae) 鲌亚科 (Cultrinae) 鲂属 (M egalobrama) , 是一种在长江上游江河中很少见的特有经济鱼类。人们常说四川的有鳞名贵鱼为“一岩, 二鳊, 三波”, 这里所说的二鳊就是指的厚颌鲂。厚颌鲂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1930年, 厚颌鲂被初次记述, 一度被当作三角鲂的同种异名, 罗云林对其进行了性状差异分析, 认为应该是有效种[1], 主要生活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中[1,2,3,4]。从2000年开始,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所属的“特有鱼类实验站”开展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调查发现:厚颌鲂在长江上游干流和大型支流已很少被见到, 在一些小型缓流支流尚有其一定数量的分布, 但分布范围和种群规模已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目前, 已对厚颌鲂的成鱼单养以及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 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证明厚颌鲂是一种适合长江流域推广养殖和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优良养殖鱼类。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厚颌鲂体高而侧扁, 呈菱形, 腹部在腹鳍后具腹稜;头小, 偏扁;口端位, 上下颌角质宽而短无须, 略呈三角形;上眶骨呈三角形, 鳔中室大于前室;脊椎骨4+36-37, 侧线鳞50-60;背鳍具3不分枝鳍条, 7分支鳍条, 第三不分枝鳍条为硬刺, 臀鳍具3不分枝鳍条, 24-32分支鳍条;鳔3室,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20, 下咽齿3行[1]。

1.2 生活习性 (食性)
厚颌鲂属杂食性鱼类, 但以植食性为主, 水生维管束植物中的沉水类群是其食物中最大的组成成分。藻类在厚颌鲂食谱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主要是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的种类, 但由于藻类个体微小, 其营养贡献小于水生植物。动物性食物在其食物组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小个体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为食, 100 mm以上的个体以淡水壳菜为食, 随着体长的增长, 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厚颌鲂食谱中出现的频率逐步提高, 动物性食物成分在成鱼饵料中的比重显著增加。厚颌鲂全年有两个摄食旺盛阶段, 一般出现在春季的4—5月份和秋季的9—11月份, 秋季厚颌鲂的肠道充塞度水平最高, 冬季没有明显的停食现象。幼鱼的摄食强度高于成鱼, 在繁殖季节前夕和繁殖过程中, 性成熟亲鱼存在一段停食或极低摄食强度的阶段。

1.3 生殖习性
厚颌鲂的性成熟年龄为2~3龄, 其繁殖群体的体长范围为146.0~365.0 mm, 体重范围为57.1~1 057.4 g, 4-7月是厚颌鲂的繁殖季节, 繁殖盛期为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厚颌鲂为单次产卵类型, 卵圆球形, 淡黄色。卵膜较厚, 半透明, 卵膜具有较强的粘性[6]。厚颌鲂的绝对怀卵量介于11 011~249 150粒, 怀卵量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 性成熟后亲鱼体重生长速度大于体长生长速度[7]。厚颌鲂在江河中能自然产卵, 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厚颌鲂不能自然产卵, 其人工繁殖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人工诱导产卵和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获得大批受精卵。

2 厚颌鲂的人工繁养技术
近年来, 厚颌鲂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等技术难题已获得突破, 且厚颌鲂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受到广大水产养殖场的喜爱。目前, 厚颌鲂的养殖主要以单养为主, 成套养殖技术正在摸索中。

2.1 人工繁殖
在天然条件下, 厚颌鲂捕捞量很小, 且捕捞后亲鱼不易驯养成活, 因此其人工繁殖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厚颌鲂的大规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已获得较好的效果。在进行厚颌鲂的人工繁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厚颌鲂在捕捞后的主要应激反应表现为呼吸急促, 有时出现抽搐, 进而直接导致死亡, 因此在亲鱼的运输、驯养及催产操作时要格外小心。刚从河流中捕捞的亲鱼, 因有伤或者较强的应激反应, 其人工繁殖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后再进行催产[6]。另外, 由于厚颌鲂的鳞片较大、容易脱落, 在捕捞、运输、人工繁殖时, 如果操作不当, 有可能使亲鱼受伤, 所以在采精、卵时最好用柔软的湿布包裹, 用手指轻压厚颌鲂的腹部, 挤精或卵, 但手指不能在鱼体上滑动。此外, 应尽量缩短亲鱼在小池、水泥池中的暂养时间。产后亲鱼, 最好立即用抗菌素处理后放入较大的塘中。

人工繁殖的方法:采用2针注射法催产, 针距8~10 h;催产剂量为每公斤鱼注射3 mg PG+3 μg LRH-A2, 其中第一针注射1/6, 第二针注射5/6, 雌雄剂量相同, 其效应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水温21 ℃时效应时间为10~12 h, 水温24~25 ℃时8 h左右, 水温27 ℃时仅为6.5 h[6]。亲鱼注射后放入0.75~1.5 m3的小池中, 悬挂棕片或筛绢做巢, 给予适当的流水刺激。

2.2 人工受精
人工授精时, 可以采用干法或半干法, 两者对受精率无显著影响。由于厚颌鲂的卵遇水即产生较强粘性, 如果直接将精卵混合物倒入孵化池中易造成卵粒粘连成团, 影响孵化过程的操作。因此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时, 为了防止卵粒粘连成团, 可以在精卵混合后加入生理盐水, 卵子在生理盐水中并不立即产生粘性, 可以使精卵充分混合, 这样操作时间就相对从容。因此, 建议用半干法实施厚颌鲂的人工授精。厚颌鲂的卵遇水即产生强粘性, 采用筛绢制作的粘卵板使用效果更好。人工授精后, 使受精卵粘附在40目筛绢制作的粘卵板上, 置于直径1.5 m或2.0 m、水深约0.5 m的鱼池中充气孵化。

2.3 鱼苗培育
鱼苗喜欢流水的环境, 可以用小型潜水泵冲水保持一定流速, 用细筛绢 (以鱼苗不能穿过为准) 将潜水泵泵头隔离, 以防止幼苗卷入死亡, 用气石充气增氧, 保持适当的溶氧[8]。当仔鱼发育至鳔一室期时开始投喂经筛绢过滤后的熟蛋黄, 2 d后开始投喂人工孵化的丰年虫;每天投喂2次以上, 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在仔鱼发育后期, 也可投喂池塘中捞取的浮游动物或水蚯蚓[6]。

2.4 厚颌鲂的养殖
2.4.1 养殖池的建造
厚颌鲂的养殖池可以是土质, 也可以是石砌或混凝土结构, 面积一般为0.2~0.67 hm2, 水深1.5~2.0 m。鱼池的形状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等。以长方形较为实用, 不论何种形状的鱼池, 都必须考虑到流水畅通、易于排污、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等。鱼池要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进水口、排水口的大小, 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鱼池大小以及鱼池的形状、进水方法等来确定。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 防止逃鱼[9]。

2.4.2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受水流、溶氧和温度的影响, 规格体长7~10 cm的厚颌鲂可放养150~200尾/m2。

2.4.3 饵料投喂
成鱼饵料主要是人工合成全价颗粒饵料。蛋白质含量占35%。脂肪含量占7%~9%, 还要含有一定比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每日投喂3~4次, 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可按鱼体重的1.2%~1.5%投喂饵料, 水温上升时, 投饵量应酌情增加。

2.4.4 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主要的防治措施有:选择体质健壮、规格齐整、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提高养殖池的溶氧量, 保持水体的清洁卫生;投喂新鲜、适口的全价配合饵料, 严禁投喂已变质的饵料;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 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平时细心观察, 发现病情及时诊断, 对症治疗, 并将病鱼隔离[9]。

3 厚颌鲂的营养价值
通过测定厚颌鲂的含肉率在67.81%~75.68%, 肌肉中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及非必须氨基酸8种。谷氨酸含量最高, 平均含量达11.52%, 脯氨酸含量最低, 为1.23%。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 为6.73%, 组氨酸含量最低, 为1.94%, 厚颌鲂的氨基酸总量是69.54%, 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33.07%, 占氨基酸总量比例的47.55%, 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值为0.91。另外, 以干物质计厚颌鲂肌肉蛋白质含量高达81.10%, 脂肪含量高达10.13%, 反映出厚颌鲂是高蛋白, 高脂肪的鱼类[10]。以上说明厚颌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无论从养殖的经济效益还是市场销路来看, 厚颌鲂在我国很有养殖前途。

参考文献
[1]Luo Y L.A revision of fishes of the cyp rinid genus Megalobra-ma.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1990, 14 (2) :160-165

[2]伍献文.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64

[3]丁瑞华.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 陈宜瑜.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5]李文静, 王剑伟, 谢从新, 等.厚颌鲂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J].中国水产科学, 2007, 14 (2) :215-221

[6]王剑伟, 谭德清, 李文静.厚颌鲂人工繁殖初报及胚胎发育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 2005, 29 (2) :130-133

[7]李文静, 王剑伟, 谢从新, 等.厚颌鲂 (Megalobrama pellegrini) 的繁殖生物学特征[J].生态学报, 2007, 27 (5) :1918-1924

[9]刘孝华.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1) :135-137

[8]李文静, 王剑伟, 谭德清, 等。厚颌鲂胚后发育观察[J]水产学报2005, 29 (6) 730-735

[10]谭德清, 王剑伟, 但胜国, 等.厚颌鲂含肉率及生化成分的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 2004, 28 (1) :17-21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