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颌鲂小瓜虫病的防治

发表时间:2020/07/23 19:20:16  来源: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  作者:程霄玲 郑永华 唐洪玉  浏览次数:150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厚颌鲂 (Megalobrama pellegrini) 属于鲤科 (Cypronodae) ,鲌亚科 (Cultrinae) ,鲂属 (Megalobrama) ,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特有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宜昌——宜宾的干、支流江段。近年来,随着栖息地环境变迁和过度捕捞,厚颌鲂的资源量已经呈显著下降趋势,栖息范围萎缩。目前已有学者对其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胚胎发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规模化养殖也正逐步推广示范,然而迄今为止未见有关厚颌鲂小瓜虫病的报道。

2008年4月底,笔者在水产实验基地池塘暂养、驯化的厚颌鲂幼鱼暴发小瓜虫病。最初发现有少量厚颌鲂幼鱼沿暂养池边缘缓慢游动,投喂时摄食异常,反应迟钝;捞出异常鱼经显微镜检查,确诊为患了小瓜虫病,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5天后病情得以控制,幼鱼逐渐恢复健康,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一、主要症状
笔者在学校试验基地池塘暂养的厚颌鲂幼鱼,体重15~25克,从2008年4月28日 (水温20℃左右) 开始有少量沿暂养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摄食不活跃,反应迟钝。从池中捞取异常幼鱼发现鱼体分泌大量粘液,体表各组织有充血现象;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鱼体、头部、鳍条上有少量白色的小点,最后确诊为患了小瓜虫病。

二、治疗过程
根据现场的鱼体表面观察和镜检确诊为小瓜虫病后,依据具体的水温、水质情况和鱼体发病的严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于暂养的厚颌鲂幼鱼数量不是很大,笔者采取了体外直接消毒和药浴的方法,同时给水体泼洒维生素C和维生素E来提高鱼体免疫力。第一天用5%的食盐药浴30分钟,同时暂养池进行彻底换水;第二天用浓度15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连续2天。结果第一天有死鱼20尾左右,第二天有4~5尾死亡,第三天后病鱼体上的小白点开始脱落,病情得到控制,基本无死亡现象;至第五天鱼的游动和摄食趋于正常。对病鱼鳃丝及体表进行实验室镜检,没有发现幼虫期小瓜虫,只有极少数小瓜虫成虫,病鱼恢复正常。

三、讨论与小结
1. 适宜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为15~25℃,重庆每年4~5月份的水温在15~25℃,正是小瓜虫大量生长和繁殖的季节,再加上暂养池水质较差以及单位面积暂养密度较高,导致了小瓜虫病的暴发。

2. 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由于其对寄主的无选择性,故常见淡水鱼类都可感染。主要发生在水质差、养殖密度大、面积小的池塘,在水温15~25℃的春、秋季节均可发病。该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待症状明显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容易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危害较大。

3. 鉴于小瓜虫病发生具季节性,在养殖过程中建议养殖户要做好小瓜虫病的预防工作。一旦养殖鱼类患病后,要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要盲目乱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损失。

目前,对于治疗小瓜虫病尚无理想的方法,主要靠保持良好的水质、降低养殖密度、加强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来防止该病的发生。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