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鳅类:刺鳅和长薄鳅
刺鳅
刺鳅简介
刺鳅科,刺鳅属。俗称: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 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 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 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 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 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 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 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 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 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体重可达0.5公斤,肉质细嫩,味佳,群众喜食。
大刺鳅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生活习性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 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 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 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 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 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刺鳅喜欢群居,在野外一块大石头下就能聚居很多 条。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别名来由
刀鳅的口在危险情况下可作为防御武器或攻击武器。如用手抓其活体可能遭受它的攻击,导致手部出血。我小时候抓过一次,不小心被其刀到,流血。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它刀鳅的缘故。 在辽宁朝阳 也叫 “秤钩子”“泥里钩子”
长薄鳅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英文名:Elongate loach) 。为鳅科薄鳅属的鱼类,俗名薄鳅、花鳅,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金沙江水系、长江中下游、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和涪江水系的中下游等,一般栖息于江 河底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濒危等级:易危。
外形特征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 短,口较大,亚下位, 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 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 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 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 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存习性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分布地区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保 护现状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 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 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