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施肥和影响施肥效果的环境因素
水体中的营养需要
养鱼所用肥料与农业用肥基本相同,但养鱼施肥有不同于农业施肥的特点:
一、使用方法不同:农业施肥只要将肥料撒在田地土壤中,农作物就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养鱼施肥必须先将肥料溶解于水中,再将肥料溶液泼洒于养殖水体,才能被水生植物利用。因此,要求养鱼肥料有一定的速溶性。
二、作用途径不同:农业肥料直接施用于农作物根部和叶部,被农作物直接利用;养鱼肥料先被水生生物利用,培养出天然饵料,再经食物链被鱼虾等养殖对象间接利用。
三、安全使用问题:对植物来说,肥料通常都是有益的,但对鱼虾等养殖对象则有害。因此,水体施肥必须注意安全问题,合理使用肥料,做到对水生植物有利,于鱼虾等无害。
要想较好地解决养鱼施肥问题,就必须研究了解肥料――水质――生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水生生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特点,所有养殖对象的食性和食物链特点;
2、肥料的特点及其施入水体后的循环变化规律,以便减少损失,加速再生;
3、肥料施入水体后,对水质、底质、饵料生物、养殖对象的影响等
养鱼肥料
传统的养鱼肥料有有机肥(绿肥、粪肥、污水等)和无机肥(氮、磷、钾、钙等)。
绿肥:鲜嫩植物体经过腐烂形成的有机肥;
粪肥:人、畜、禽的排泄物;
污水:生活污水、食品工业排出的污水和副产品;
氮肥: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氨水、碳酸氢铵等;
磷肥: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
钾肥:氯化钾、硫酸钾;
钙肥:生石灰、硝石灰。
随着渔业的发展,传统肥料已不能适应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渔业的要求,传统肥料通过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的加工、合成、改造,生产出现代养鱼肥料。腐殖酸:生物体经过生物和化学方法处理形成;高效有机粪肥:粪肥经过生物发酵、降解形成;高效有机质肥:食品工业副产品经过生物技术发酵、降解形成;无机复合肥:将两种或多种营养元素通过化学技术合成一种含多种养份的肥料;无机混合肥:将多种无机肥通过物理方法混合形成的含多种养份的肥料;无机复混肥:将无机肥和无机复合肥通过物理方法混合而成的含多种养份的肥料;生物有机肥:将无机肥或无机复合肥与生物有机肥经物理混合,并添加增加肥料效果的物质(如生物制剂、络合剂、螯合剂、吸附剂等)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的高效、全面的复混肥;特种肥:针对特殊需要,专门研制的具有特殊、单一功能的肥料。
养殖水体的营养元素
养殖水体的天然饵料有两类:活的生物(细菌、真菌、水生生物)和无生命的有机碎屑。
养殖水体要想生产出水产品,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水体中要有充足的营养元素,营养元素的缺乏会减慢水体物质循环速率,甚至停止。在温度、光照等条件适宜时,水体初级生产的速率和产量,受水中植物营养元素供应情况的限制。在水生植物吸收迁移机能正常的条件下,这种限制作用,有四种可能方式,三种可能结果。
一、四种可能的限制的方式:
1、营养元素有效形式的实际浓度太低;
2、水体内营养元素的总储量或补给量不足;
3、各营养元素有效形式的浓度比例不合;
4、迁移限制作用。
二、三种可能的限制结果:
1、限制水生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速率,从而限制生长、增殖速率;
2、限制水生植物的总产量;
3、两种都受限制。
三、水体的营养元素分为:
1、能量元素:碳、氢、氧、氮,是生命活动大量需要的元素
2、常量元素:磷、硫、钙、镁、钾、钠等,是生命活动需要较多的元素;
3、微量元素:铜、锌、锰、钴、硼、铁、铝、铬、氟、碘、溴、硒、硅、钛、钒、锶、锡等,是生命活动所必须,但需要量很少,在ppb至ppm范围内,它们表现为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则有毒害作用。
四、营养元素的获得:
在常量营养元素中,氢和氧可分解水而获得;碳可从空气中溶解和水生物的呼吸作用的二氧化碳获得,但在藻类生长的高峰期,光合作用强烈,水体中也会缺碳;氮和磷在自然水体中含量很少,是养殖水体最为缺乏的两种元素,是养殖水体物质循环的限制因子,直接限制养殖水体饵料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从而限制鱼产量;钾和微量元素在饵料生物生长的高峰期也会不足,从而成为限制因子。要提高鱼产量,就必需通过人工的方法向养殖水体添加水体缺乏的营养元素,施肥就是人工向养殖水体添加营养元素的最有效。
肥料的作用
1、为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水生植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生长。
2、增加水体的有机质(特别是施有机肥),直接被水产品利用。
3、促进水生饵料动物的繁殖、生长。
4、促进水中有益菌类大量繁殖、生长。
5、最终为各种水产品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促进养殖品种快速生长,提高水产品的产量。
影响施肥效果的环境因素
养殖水体的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施肥的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水温、光照、透明度、混浊度、PH值、溶氧、硬度、水底基质等。
1、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水生物的代谢速度,从而影响水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速度。在水生物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内(15-32℃),随着水温的升高,肥料的利用速度越快,在水生物的最适生长水温内(25-30℃),肥料的利用速率最大。
2、光照
光照直接关系到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生植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水体光照越充足,植物光合作用越强,肥料的利用效率越高。晴朗的天气是施肥的最佳时期。
3、透明度
浮游植物生活在水中,只有光线投射到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水体透明度越大,透射到水中的光线越多,透射水层越深,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越强,对肥料的利用率越高。但随着浮游生物密度的增加,自阴作用增强,透明度降低,反过来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水体生物量最高时的透明度就是最佳透明度范围。池塘为20-40厘米,湖泊、水库为40-60厘米。
4、混浊度
养殖水体混浊度越低越好。混浊度高一方面降低水体透明度;另一方面过多的悬浮物吸附肥料离子形成沉淀,使肥料失效,从而降低肥料的利用率。
5、PH值
水体PH值(酸碱度)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和肥料的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化学因子。养殖水体适宜的PH值范围是6.5-8.0,最适范围是7.0-7.5。PH值对肥料循环利用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偏酸(小于6)时,抑制氮的硝化作用,促进反硝化作用,使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和氮气释放入空气中,降低氮肥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促进沉积磷释放为无机磷,利于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底泥沉积物产生硫化氢,重金属离子毒性增强。当水体偏碱(大于9)时,氮转化为氨气释放于空气中,无机磷形成沉淀,降低肥料的利用率,可降低硫化氢和重金属离子毒性。水体PH值对水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改变生物体内的PH值,从而影响水生物的生理功能,水体偏酸、偏碱都会抑制水生物的生理代谢,从而抑制水生物(包括鱼)的生长、繁殖。
6、溶氧
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和肥料的循环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化学因子。养殖水体的溶氧应大于5毫克/升(高产池7毫克/升),低于3毫克/升会抑制水生物的生长,更低会引起死亡。在缺氧的水体中,氮、硫、碳为厌氧循环,抑制氮的硝化作用,促进反硝化作用,使氮转化为亚硝酸和氨,硫和碳变为硫化氢和甲烷,对水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引起死亡。缺氧直接抑制水生生物的生理代谢,使水生动物停止摄食,甚至死亡。在缺氧的水体中肥料的使用效果很差。
7、硬度
养殖水体适宜的硬度为50-150碳酸钙毫克/升(3-8.5德国度)。硬度偏低,水中缺钙、镁,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硬度偏高,会引起无机磷和碳的沉淀。都会降低肥料的使用效果。
8、水体基质
作为水体基质的底泥对施肥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湖泊和多年养鱼的池塘,底部积累有一层淤泥,其中沉积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释放出营养物;过多的淤泥会吸附大量的营养物。水库和新鱼池底质为粘土、砂土、红壤、黄土,对肥料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施肥时,应根据底质条件确定施肥量。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