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中后期加强池塘溶氧管理 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也是水生动物的必要生存条件之一,在水产养殖相关众多水质指标中,溶解氧始终贯穿着水产养殖全过程。
在养殖动物生长方面,投喂同样的饲料但由于溶解氧的不同,产生的饵料系数就不同;在水环境方面,它直接决定着底质、水质的好坏,进而影响养殖动物的抵抗力,是养殖水生动物发病的主要诱因,同时溶解氧还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剂量等一系列问题。
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和饲料投喂量的不断增加,对溶解氧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水体缺氧是养殖中后期尤其时秋冬季节事故的罪魁祸首,加强溶氧管理,在水产养殖中后期显得尤为重要。
溶解氧的来路与去路
溶解氧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溶解氧主要的来源:植物光合作用占80-90%,空气中氧分子溶解占7%左右,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少量增氧。
溶解氧的消耗:水中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植物和细菌等的呼吸耗氧、底质耗氧即底部生物的呼吸和有机质的分解耗氧、鱼虾蟹等水生动物耗氧以及氧分子逸出水面耗氧,前两项占80-90%,养殖对象的呼吸占约5-15%,逸入空气约占1.5%。
池塘溶解氧的变化
01 季节变化
冬春季节由于水温低,氧气的溶解度大,养殖动物代谢慢、养殖量小,有机物少且分解慢等原因,耗氧量小,加之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等原因,溶氧量一般高于夏秋季节。
02 昼夜变化
日出后的整个白天,植物光合作用放氧,下午至日落前达到最高值;日落后的整个黑夜,生物呼吸耗氧,至日出前达到最底值。较深的池塘,底水层的日变化不明显。
03 垂直变化
夏季白天中午或下午,正常水体上层水含氧丰富,但底层水缺氧或溶氧不足,易产生温跃层;晚上,特别是下半夜,上下层水混合,含氧量趋于一致。转水水体,在自然状态下,上下水层的溶氧量差别不大。
04 水平变化
受风力和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正常水体白天上风处溶氧低于下风处,晚上上风处溶氧高于下风处;转水水体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上风处溶氧一般都高于下风处。
溶解氧对于养殖水生动物的意义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维持生命和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池塘养殖而言,溶氧是限制养殖密度的主要水质指标之一。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养殖池塘水体溶氧保持在4mg/l-5mg/l才可以正常生长,尽管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耐低氧能力强,一般溶氧低至2mg/l以下才浮头,但长期生活在低溶氧水体中的鱼虾不仅生长受到抑制,各项生理活动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饵料系数的增大,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
养殖环境的溶氧含量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其生长。很多养殖户在养殖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在养,养不好,投入多,无效益,大多与溶氧达不到需求有关。
保持养殖水体溶氧量充足的意义:鱼虾的新陈代谢旺盛,有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鱼虾不生病,少不生病,提高生长速度,饵料利用率高,使水产养殖得以稳产、高产。
缺氧的危害
1、急性缺氧:浮头、伏边,快速死亡。
2、慢性缺氧:
(1)水体不“活”:肥水难,恶化快,需氧有益菌活动受抑制,厌氧菌(致病菌)活动旺盛,有害气体多,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居高不下,水体物质及能量循环变缓或停滞,自净能力极弱;
(2)鱼虾不“欢”:运动能力下降,食欲减退,饲料消化不完全,系数增加,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疾病增多;
(3)虾蟹偷“死”:亚硝酸盐过高导致的死底症就是因为底层溶氧的含量过低,形成氧债,只有补充氧气,才能彻底治疗死底症;
(4)底质发“臭”:分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厌氧菌活动旺盛,硝化菌的活动受抑制,臭味急剧增大。
养殖中后期池塘容易缺氧的原因
1、养殖中后期,由于长期投料及施肥,池底沉积大量的有机物即鱼类排泄物和生物尸体,严重污染了水质,细菌大量繁殖,尤其在夏秋季节,水温高,沉积的有机物及生物尸体急剧分解发酵,消耗水中的大量氧气,造成鱼缺氧浮头。
2、夏秋季天气多变,气压低闷热的天气、傍晚下雷阵雨天气、连绵阴雨突然转晴的天气、久晴不雨突然转阴天气均会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
3、鱼类放养搭配不合理,吃食鱼过多,滤食性鱼类太少,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与鱼类争耗水中的氧气。
4、藻类的老化和有益藻的大量减少和死亡。养殖中后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和投料量的增大,养殖动物残饵粪便越来越多,大部分藻类开始老化;立秋过后早晚温差大,水温表层和底层相差5度,池塘水体就会产生对流,从而抑制了藻类的生存生长;传统养殖观念,不补藻、少补肥或者只补菌,有益藻类吸收不到营养开始转藻,有益藻越来越少;水过肥和藻类过于单一,倒藻频发,种种原因导致有意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从而产氧量大量减少。
如何判断池塘缺氧
1、轻度缺氧时,鱼虾出现烦躁,从水面明显看到鱼虾游动的波浪,个别鱼虾头部浮出水面,呼吸加快,重度缺氧时,大量鱼虾会浮头,甚至死亡;
2、鱼类摄食活动异常,摄食强度减弱,甚至不吃食,在排除鱼类无病的情况下则可能为水中缺氧;
3、黎明前到鱼塘巡塘,发现鱼有浮头现象,发出响声,若鱼立即沉入水中,不浮出水面,表明水体轻度缺氧,如鱼沉下水后很快又浮上来,表明塘中中度缺氧,若浮头的鱼不愿沉下去,表明已严重缺氧,要立即采取措施。
4、傍晚若发现野杂鱼乱窜,且有气泡从塘底逸出,表明池塘已缺氧。
缺氧的急救
1、机械增氧:在发现缺氧状况时立即开启增氧设备,搅动水体,增加上下层水的流动,增加水体溶氧。
2、增氧剂增氧:使用增氧迅速的颗粒型或者液体增氧剂增氧,比如用“多氧”按照200毫升/亩/米,50倍水稀释后均匀泼洒,增氧迅速且生氧力强,对鱼虾无刺激且不影响水体酸碱度。
3、换水增氧:加入新鲜水源,使水体处于一个流动状态,能间接增加水体溶氧。
4、改底增氧:定期使用颗粒型改底剂“底好”改底,有效分解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减少底部耗氧,使水体溶氧快速恢复并且持续长久。立秋过后在养殖中后期建议加大改底的频率,每隔10-15天使用“底好”进行一次改底。
5、肥水培藻增氧:藻类是池塘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做好肥水配藻工作,是稳定池塘溶氧提高养殖效益最有效的方法。正常的做法是及时根据池塘水质指标判断,补菌、补藻或者补肥:水体有机质多,注意多用菌少用肥,适当补充藻种;溶解氧和pH高,透明度低于20cm,藻类生长旺盛,多补菌少补肥;溶解氧和pH低,藻类不正常生长或者生长慢,多补肥少补菌;氨氮高时,用菌补藻种,不需要补肥;当水色发黑、发暗、发黄等很多脏泡沫时,说明有藻类死亡,要及时解决死亡藻类。
也可以通过晒水法来判断藻类生长状况,具体方法是,用矿泉水瓶取中层水,晒几个小时,如果有气泡且气泡多,说明藻类活性好,不需要补藻;如果没有气泡或者气泡少,说明藻类少或者老化,活性差,需要补肥的同时补藻种。
做到菌藻平衡,才能保证水体溶氧的充足。
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养殖户可以根据天气及池塘状况大致判断池塘的溶氧情况,加强巡视与管理,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大面积缺氧情况的发生。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准备一台测氧仪器,每天天亮前检测一次,中午和下午5点以后各检测一次,准确了解养殖水体的溶氧状况,在可能出现严重缺氧的状况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养殖事故的发生。
特 • 别 • 注 • 意
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在一天24小时中,氧气含量必须有8个小时(晚上)的时间大于4mg/L,14小时不低于5,任何时间不得低于2mg/L,溶氧应持续稳定。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