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殖池塘水体分层的原因、危害和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06 23:37:33  来源:科学养鱼  作者:路庆鹏 金雪霞  浏览次数:696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我国已进入夏季,逐渐增高的气温给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水产养殖池塘中出现了一年中最严重的水体分层现象。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1 克/厘米3)。当水温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时,密度则会降低。当夏季来临时,因光照辐射、表面热空气加温等因素,靠近气-液交界面的池塘上层水体的水温会快速增高,导致此部分水的密度下降。因此池塘上层是热而轻的水体;反之,下层水体因无法接受光照及热空气的加温,相对温度较低,密度比上层水高,成为相对凉和重的水体。故养殖池塘水体出现了上下分层,中间存在一个跃温层。虽然这一分层并非肉眼可见,但的确存在。如果天气一直持续晴好,长时间高温,没有出现刮风下雨的情况,这种分层将持续存在,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养殖池塘水体分层,其对养殖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分层阻碍了水体的自由交换,上下水体不能交流;水体上层光合作用产生的溶氧不能输送到水体下层,尤其是底部;水体特别是下层水体厌氧菌、有害菌大量滋生;水体老化、底部变臭、有毒物质增多;池底热量不能散发、池底升温,造成养殖水体水温的“三明治”结构(上层热、中下层冷、底部热),养殖生物应激严重。在这些作用后果中,水体不同水层溶氧巨大差异的影响最显著。水体上层因可得到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数量多,水体溶氧极高。持续的晴热光照,促使趋光性的藻类(蓝藻等)进一步在水体表层集聚,从而使水体藻类种群结构趋于单一性,不利于养殖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水体pH 渐渐增高。但水体上下因密度差异而分层,水体上下层无法交流,下层水体因无法光合作用而缺氧,水体下层尤其底部处于强还原性状态,在这种还原性的厌氧环境下厌氧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在还原性厌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价位的氨或铵很难被氧化为高价位的硝酸盐供藻类利用。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统计约70%的有害菌都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分层水体的生态环境更易滋生。因底部处于厌氧环境,池塘底质中的沉积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不彻底,产生了甲烷、硫化氢、小分子有机酸等,无法如好氧条件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化产物,并产生热量,pH 下降,给水生生物带来应激反应甚至死亡风险。2016 年7 月31 日-8 月2 日,因前期持续高温导致水体分层,某地鱼塘上层水体水温高达39℃,溶氧高达11 毫克/升,而下层水体水温为29℃,溶氧仅为2.8 毫克/升,导致鱼因需氧气而上浮,但过热的水温又将其逼着下潜,下潜后又面临窒息的困扰。数度上下折腾就造成3 天内70%的鱼类死亡。

水体分层除了上述危害外,还可能导致药物使用出现问题,造成药害。主要是按原来正常使用的药物并不能均匀地分散于池塘,而是相对集中于池塘的局部区域,变相造成用药量加大,死鱼的风险当然就产生了。还有一个现象,即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有的地方出现了用药后只死水上层或上中层的花白鲢而底层鱼不死的现象。

在处理分层水体时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但最终归纳起来不外乎“解毒、增氧、调水,补充氧化型底改,适当使用抗应激剂,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这些处理方法中,首先要使用含表面活性剂的“解毒365”和“解毒绿水宝”,打破水体分层,促进上下交流,解除因分层产生的毒性元素。其次要使用“氧粒粒”和“丰氧120”进行水体上下立体增氧;更需要使用“原子底改”“增氧解毒底净”“超能氧原子”等进行底改,提高池底的氧化还原电位,改善底质厌氧环境。同时不要忘记使用“VC应激宁”“全程无忧”进行抗应激,并可用“乳酸菌原液”调水。

水体分层并非一朝一夕便会造成严重危害,如果气温持续走高且天气晴好,就得注意预防。夏季来临,科学有效地进行养殖水质管理、维持池塘生态的稳定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