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体中,鱼苗从受精卵中孵化后,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兼食浮游植物(如藻类),特别是轮虫以及一些小型种类的枝角类,无论鱼在长大之后的食性如何。浮游动物作为鱼苗的优质饵料,就目前饲料工业的工艺和成本来说,有着人工饲料所不能替代的绝对优势。
(水体中的微生物)
首先,一般来说粒径小于50微米的颗粒物不易被鱼苗探测到,且有研究表明一些种类的鱼苗不摄入不移动的食物。不同食性的鱼类的早期发育阶段,其食性均为浮游动物食性,活饵(如轮虫或枝角类)由于其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相对来说更易被鱼苗探测到。
(水蚤)
其次,脂类在鱼苗早期发育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行业中鱼苗开口时通常投喂以生豆浆或熟蛋黄为主,诚然大豆和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大豆磷脂和卵磷脂,但是具体摄入量或者是否吃食非常让人怀疑。加之鱼苗对于不移动的,且没有添加任何诱食剂的食物敏感度不高。而浮游动物体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有文献表明这对于提高鱼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
(轮虫)
其实,人工饵料生豆浆或蛋黄中,熟蛋黄应该比生豆浆好得多,因为熟蛋黄具有特别的蛋黄味,鸭蛋具有一定的腥味,可作为一种诱食味,鱼儿上食率高得多,并可见鱼儿肚内有明显的蛋黄粒,让人们可以观其量掌握其是否饥饱程度。
(熟蛋黄)
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通常和水体的氮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从浮游动物群落组成来说,在氮磷浓度较高的水体中轮虫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通过肥水的方式确是一种增加活饵的有效方式。
(生豆浆)
刚下塘的鱼苗以轮虫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人工投喂的饲料(如熟蛋黄、生豆浆),因此,鱼苗下塘前,池水清瘦的应适量投施粪肥进行肥水繁生水生生物,以满足鱼苗的营养需求。
鱼苗的生长速度和轮虫的生物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轮虫的生物量在0~30毫克/升的范围内,鱼苗的日增重率随轮虫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两者呈正相关。
轮虫的生物量在32~160毫克/升的范围内,轮虫的数量越多,鱼苗的日增重率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因此,控制轮虫的生物量极为重要。鱼苗下塘时,轮虫的生物量为20毫克~30毫克/升(7000个~10000个/升)较适宜。
水体轮虫生物量的检查方法:在晴天中午,用有刻度的小量筒随机取塘水数毫升,对光看,像灰尘大的乳白色小点即为轮虫,数其个数,求出每毫升水中的个数。多取几个点求平均值,如每毫升水中有10个轮虫,即达到肥水标准。观察水质,以灰白色水色为好,黄绿、嫩绿、黄褐色也很好。
(才孵化己平游可进食的水花鱼苗)
老塘少施肥或者不施肥也能水体肥度适宜,但瘦水池或新池塘在放苗前要肥水操作,肥水程度的标准是池塘中浮游动物(轮虫)正处于繁殖高峰期,保证鱼苗入池后,有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能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
一般鱼池施肥后6 天~7天,轮虫繁殖达到高峰期,所以施肥时间应在鱼苗下塘前7天~8天为宜。如水温低,还可以提前2天~3天,每亩施有机肥400斤~500斤。
掌握适口天然饵料轮虫的高峰期对水花培育的存活率很至关重要,老塘用石灰清塘注水后5-7天即达高峰,也可用透明试管装些塘水对着阳光看去,能看到轮虫游动,或者镜检,枝角类、挠足类(就是红虫)肉眼均可看见。枝角类运动能力差在水里不能快速游动,不能直线游动。挠足类可以直线游动。这些饵料一般只有针头大小,有红色、黄色、白色、甚至绿色虫体。一般成群活动很容易看见,很容易评估池塘的轮虫饵料密度。
养殖池塘及鱼苗准备好后,即可进行放养。
养殖量一般根据出池规格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亩放20-30万尾。
如果培育乌仔(1-1.5厘米)后陆续出售或分塘的,每亩水面可以养殖80-100万尾。
如果培育3.3厘米左右即寸片的夏花,每亩水面养殖15万尾。
如果1次培育7厘米以上鱼种,每亩养殖8万~10万尾。
如果要在短时间内1次养成10厘米以上鱼种,每亩水面养殖5万~7万尾为宜。
如果采取三段培育,一般先按每亩水面20万~30万尾的量养殖水花鱼苗,培育10天~15天,达2厘米左右(黄瓜子规格)分出;再按每亩3万~5万尾的养殖量,养10天~15天,也可直接原塘培育至达到夏花(多指3厘米的寸片)规格再分出,进行鱼种培育。
如果池塘条件好,饵、肥料量多且质优,培育技术水平高,养殖密度可以偏大些。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水花育苗技术不熟悉的,有可能存活率很低甚至为0,建议以夏花小规格苗下塘培育较为妥当。
另请参阅:
更多信息请登录点击网站http://www.yc6318.cn/,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