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起伟:我国的鱼类多样性与保护

发表时间:2022/07/25 02:08:01  来源:《大自然》杂志2022年第4期  浏览次数:358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我国气候跨越寒带至热带,海域辽阔、江河湖库众多,多样化的水域类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鱼类物种资源。我国有记载的海产鱼类2160种、内陆鱼类1384种,鱼的类型多样,特有化程度高。鱼类丰富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物质与能量传递、净化水质、有害生物控制及环境指示等等,也为我国水产养殖奠定了种质资源的基础。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渔具渔法的“革新”导致捕捞过度,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众多鱼类的栖息地丧失和水体污染等问题,使我国鱼类资源普遍呈现衰退趋势。例如大黄鱼为优势种的鱼汛已经成为久远的传说;四大家鱼几乎沦为濒危物种;洄游性鱼类鲥近乎绝迹;长江3种鲟类情况非常不乐观;白鲟可能已经灭绝;达氏鲟(又称长江鲟)2000年以来未见其野外自然繁殖;中华鲟连续5年未自然繁殖,等等。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年)显示,有135种鱼类在连续5年调查监测中没有被采集到,占长江鱼类的30%。这些迹象都表明,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面临全面枯竭的趋势,不少鱼类自然种群濒临绝迹,亟待加强保护。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使我国绝大多数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基本突破了人工繁殖和规模育苗的壁垒,例如大黄鱼、河鲀、胭脂鱼和鲟类等均已经实现多代人工繁育。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不仅为人工保种和自然种群增殖奠定了基础,商品化养殖也逐步趋向规模化生产,为民生带来了福音。

2021年1月1日开始,国家启动了“长江十年禁捕”措施,对一江两湖七河及332个保护区全面禁渔,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对鱼类的大保护行动。此外,在黄河、珠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黄渤海、东海和南海均实施了3个月以上的休渔期制度,并且采取了全面的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期望通过上述行动,让我国的鱼类自然资源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全面恢复。


作者简介

我国的鱼类多样性与保护

危起伟,男,1960年7月出生,水生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水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等 期刊编委,世界鲟鱼保护学会(WSCS)理事,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产学会资环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2022年5月发起成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

危起伟是知名鱼类保护生物学专家,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物种保护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他潜心研究中华鲟近40年,为中华鲟的物种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建立了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的宏观政策和保护技术体系;将有关研究成果应用推广至产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发展以及世界鲟鱼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为我国濒危水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和产业 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危起伟主持或参与珍稀、濒危鱼类相关的研究项目达30余项,包括农业财政专项“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

危起伟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2006年,获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表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200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斯巴鲁生态保护贡献奖;2014年,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