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2500多年的湖州桑基鱼塘渐成濒危!

发表时间:2020/11/07 19:02:54  来源:优质农产品杂志  浏览次数:319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自战国时期楚春申君黄歇筑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

桑基鱼塘: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学地理课介绍的生态农业范例。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桑基鱼塘,是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记载,其系统内的“塘浦圩田系统”水利工程比公元前256年开始修建的都江堰还要早200多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2014年5月,“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4月19日,“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罗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因地制宜 古老智慧成就典范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现存有面积6万亩的桑地和15万亩的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千百年来,湖州区域内劳动人民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鱼塘四周作为塘基,这样逐步演变成为“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最终形成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湖州桑基鱼塘

纵观历史,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根据时节的变化统筹安排农事活动,正是“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理念的核心之一。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随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基本成型。据明代《沈氏农书》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可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千年的智慧,至今体现着它的合理性,“挖深鱼塘、垫高塘基、塘基植桑、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综合种养殖模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孕育出了特有的生态农业文化,并且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史上人们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世界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是一项重要、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良性循环 低耗高效“零污染”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优点: 桑茂、蚕肥、鱼健壮;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就充分体现了“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的优越性。在这个系统内,桑树是“生产者”,它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桑叶。蚕是一级“消费者”,它吃了桑叶后产生的蚕沙、蚕蛹投放到池塘中,作为鱼的饲料。鱼是二级“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它将鱼塘内的有机物转化为可利用的无机物,随着塘泥作为桑树的优质肥料。“桑基鱼塘”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生态循环模式图

桑基鱼塘系统是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其最独特的生态价值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这种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是当今世界被公认的一种低耗、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效益下降 古老遗产渐成濒危

虽然桑基鱼塘传统生产方式有很多优点,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受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个已经存在了2500年的古老生产模式,日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遗产。

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桑地面积逐年减少,鱼塘面积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少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造成鱼塘撂荒或管理不善,“桑基鱼塘”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面临岌岌可危的困境。

桑基鱼塘最兴盛时期,基多塘少,生态效益良好。近年来,土地利用发生结构性变化,鱼塘面积大幅增加,塘多基少,塘基上作物不能很好地满足水产养殖对饵料的需要,塘泥也不能被基上的作物完全地吸收利用,物质能量得不到充分的转化,结果导致塘泥淤积、基崩塘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雪后桑基鱼塘美如画

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桑基鱼塘的未来发展各有看法。老百姓普遍认为,传统桑基鱼塘的效益太低,难以持续。大多数专家认为,桑基鱼塘要发展不可能,只能作为历史传承,作为一个活教材。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推广员楼黎静认为,桑基鱼塘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要传承就要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三者的关系。

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菱湖镇志》主编李惠民认为,保护利用“桑基鱼塘”的意义,是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生产效益的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共荣之路。如今,为了保护“桑基鱼塘”而要让村民放弃经济效益,事实上很难执行。因此,在延续历史与文明的新节点,要让桑基鱼塘实现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在产业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和谐相处的良方。

绿色生态 科技创新破难题寻良方

针对桑基鱼塘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湖州是以生态养鱼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在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在产业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到了和谐发展的良方。

过去的桑基鱼塘,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鳙,是我国近千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鱼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追求高产量。在追求高产的主导思想下,人工饲料开始推广应用,四大家鱼产量虽然不断提升,但是养殖经济效益却不断下滑。加上人工成本和鱼塘租金的上涨,养殖收益进一步下降,四大家鱼传统高产养殖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在高产模式下,养殖水环境日趋恶化,养殖风险增大,病害频发,杀虫剂和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不可避免使用,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以追求高产模式养出来的鱼,通常有一些共性特点:脂肪多、腥味大、口感不佳、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综合经济效益并不高。

桑基鱼塘

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湖州回溯千年,借鉴古法养殖智慧,通过科技探索和产业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历史价值、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调整品种结构,以四大家鱼为主,辅以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丰富品种结构;第二,优化饵料配方,不用人工配合饲料,以麦芽、青草、螺蛳等生物饵料为主,提高鱼肉品质;第三,调控水质环境,通过物理学和生态学方法调控水质,实现好水养好鱼;第四,病害绿色防控,不用杀虫剂和抗生素,采用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从源头上解决安全问题;第五,创建优美水域,塘基种植桑树、青草和开花植物等,池塘立体空间养殖,种养结合促进物质能量合理转化,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生态效益显著。

湖州举办的鱼文化节,向游客宣传桑基鱼塘鱼文化

通过绿色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和创新,生产出了安全、健康、美味的高品质生态鱼——湖州桑基塘鱼。湖州桑基塘鱼具有以下特色:1.体型好,无土腥味,风味氨基酸丰富,口感佳;2.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健康;3.零药残,零抗生素,品质安全。近年来,湖州桑基塘鱼已走上餐桌,其养殖模式和品质安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2019年12月,湖州桑基塘鱼申报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为湖州桑基塘鱼的品牌建设又增添了一张金名片。


作者:李风波 丁宏 楼黎静 庞勇强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头条@渔人刘文俊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头条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