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预防流程

发表时间:2020/09/21 11:51:32  浏览次数:177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要求,希望我写一个详细的用药流程:什么时间该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如何杀虫?如何消毒?如何调水?如何内服预防药?写清楚后,就按上面的要求照样做就行了。虽然这样的事情,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情况,但万变不离其宗,想了许久,虽然许多地方会存在各种各样出入,但我还是想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尽量写成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尽量变得科学化,这样便于传播和交流,也便于执行,所以今天就来试着写一写这个1.0的版本,后面根据需要再来丰富完善。

一、水质调节

养鱼肯定是先养水,水不好,鱼就养不好。密度稀点,鱼就好养一点,当密度大一点,鱼就容易发病,其实就是当密度大了水质容易受到破坏,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水质的管理,都是预防疾病的关键点。那水质如何才能调节好了呢,有没有标准,如何判断,怎么样调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只在当鱼的排泄与分解达到平衡,氨氮与亚硝酸盐都能正常的进行氮素循环,不累计,不增加,不突然升高,那这就是达到了平衡,就是理想的状态,所以需要的排泄物与菌类之间的平衡。如何达到平衡,鱼天天在吃食物,也相应的就天天在排泄,在低密度时,水体中天然土著微生物就可以足够的分解鱼类生物的排泄物,但现在即使产量再低的鱼塘,其亩产量都在上千斤以上,所以都会超出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个时候,就有必要人为的补充有益的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如养殖户很认可的成都鱼康的芽孢原粉、酵素与干酪乳杆菌。

四年前,遂宁的一水库,300亩的水库,一年产七万斤鱼,年年泛塘死鱼,就在张老板对水库养殖失去信心时,那年初的三月份死鱼,通过射洪的一位饲料经销商,谢老板的介绍认识,我和这位老板接触,当时我去检测水质时,远远就可以闻到空气中夹杂的腥臭味,测了氨氮都已经超出能测的最高值了,测了亚硝酸盐,同样超出所能测的最高值,就连测的硫化氢,仍然超标。当有了这些数据后,我给老板讲,这个水质太差,一时半会很难降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少量多次,经常用,或是天天用,那效果就是最好。那还是第一次和张老板接触,他也是将信将疑。于是我就开了一个半月的调水药,成与不成,用到一个半月后见分晓。就这样,张老板让他的工人天天按我的要求使用,其结果是还不到一个月效果就出来了,张老板是非常满意。接下来的这几年,水库的产量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又一倍,可鱼却再也没有大面积的发过病,后来这个水库不但产鱼,还且水质调控好了,还得到政府环保管理人员的认可。所以今天想起这个,就又拿来写一写。对与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很多地方在倡导无公害养殖、无抗养殖,提要求,说问题很容易,但要具体可执行的方法,却是非常困难。多年来从事鱼病防治,天天和养殖户打交道,深知养殖户的难处。要承担各个环节的风险,最后才能实现效益,当他押上全部家产,甚至不惜四处借钱贷款时,要是遇到鱼发病,面对药品选择时,法规对他能起多大的约束作用?一个是未来可能的风险,一个马上的损失?如果没有一套从一开始就规避的整套方法,那绿色无公害、无抗养殖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就我了解的情况,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水产品,当经过检疫,对于危害很大的病毒,传播性极强,达到分类要求的,是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会集中销毁,可一旦销毁,就涉及到养殖户的损失,谁来为这个损失买单,是政府,那政府的钱又从何来,如何保证这个钱能足额的到养殖户手中?是保险公司,那保险在养殖中是否普及。如何把国外的先进经验运用到国内,面对中国如此分散,地域如此广大,养殖品种如此繁多,养殖鱼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个人觉得,结合国内的现状,小规模分散经营养殖的多,在许多地方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加大诸如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运用,将是为实现下一步,水产品品质提升,绿色无公害、无抗养殖打下坚实的基础。


昨天我去的一家养殖公司,当问起用药结构时,技术员反馈的数据是治疗用药占到了80%以上,而水质调节的药却用得很少,因为是新建的鱼塘,所以认为就不需要用到微生物调节水质。其实这种思想认识是有问题的。鱼吃进去的饲料,都是通过微生物消化吸收的,排出来的粪便也是经过微生物分解的。新塘只是没有前期沉淀的鱼类粪便残饵而已。如果不补菌,其实水质是更难肥起来,花白鲢长得更不好。由于缺少了足够的微生物把鱼排泄出来的粪便分解利用,其实饲料中未被鱼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再次利用率更低。所以合理的用药情况其实应该颠倒过来,70%以上的药费用到预防,尤其是水质调节上,用于治疗药费的应保持在30%以下才是最合理的用药结构。

二、抗生素的运用

如果要说到抗生素,那要是预防用的抗生素,平时都是发病了才用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抗生素是治疗用药,不能用作预防。但按照这种方法用药的养殖户还不在少数,包括昨天我们去的一家养殖公司也是这样用的,所以这样的用药方法在养殖户中很有代表性。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或是杀灭,是有浓度要求的,当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产生作用,如果低于一定浓度,细菌没有被抑制或是杀灭,相反,还会通过人工的干预,优选出更加具有赖药性的细菌,有的细菌还会通过变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在预防鱼病,反而给后继的治疗增加了难度。用抗生素在平时的预防药中用到,还会有另一方面的负面影响,那就是缩小治疗用药抗生素的选择范围。这就有点类似于人药,人药的品种很多,给药途径也有多种,对于一般的小毛病,科学的办法,是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要输液;用药也是能用一般的抗生素治好的,就没必要用更好的抗生素,像许多人都喜欢用到头孢,要是哪天头孢都没有效了,那能选用的抗生素范围就很窄了。

在水产上,过去用的抗生素磺胺都很有效,但是现在细菌对磺胺的敏感性是越来越低,据说在鱼粉加工过程中为了防止鱼粉的霉变,曾经有过在鱼粉中添加磺胺的现象,如果养殖中投喂的饲料采用了这样的鱼粉,那池塘中的鱼自然就会通过食物接触到低剂量的磺胺,细菌会由此对磺胺产生赖药性,正是由于类似的现象多了,才使得细菌对有些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对于抗生素的选择,如何做到科学正确的选择,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像平时,通过鱼鳃的症状、体表的症状,内脏的情况,仅通过肉眼观察,就开出的处方,严格来说,全是凭的经验开的处方。如果开处方的执业渔医,平时有做药敏试验,那对症状与敏感药的稳合度会更高,如果没有做药敏试验,也没有进行用药效果跟踪,那有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像前几天,去西昌看的鲈鱼,从症状看,全都附合诺卡氏菌的症状,由于诺卡氏菌也细分成类诺卡氏菌、假诺卡氏菌和拟诺卡氏菌等,但对于具体某一养殖场的诺卡氏菌用什么药最有效,在没有做药敏试验前,其实谁都只能是凭经验。按常理,诺卡氏菌是革兰氏阳性菌,那么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效就应该很敏感才对,可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并不敏感。所以如果要做到科学精准用药,那做药敏试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免疫多糖的运用

现代水产养殖中,无论养鱼,还是养虾蟹,水质引起的寄生虫高发,还是感染细菌等,都还有方法进行处理,而最难的就是病毒,由于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旦发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大多数病毒颗粒很小,比细菌要小很多,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物,由于药物很难透过细胞壁对细胞内的病毒颗粒产生作用,所以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像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疱疹病毒病、虹彩病毒病等,都是一旦发病,治疗成药物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不确定。前几年在全国各地爆发的鲫鱼鳃出血,也就是由疱疹病毒二型引起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对水温的适应范围正在扩大。按照过去对鲤鱼疱疹病毒的认识,13度以下就不会发,或是很少发疱疹病毒,可去年的10月底,无论是鲤鱼,还是鲫鱼,反而频发疱疹病毒病,而且鱼塘间的相互传染性还很强,说明病毒的毒力没有受到温度的降低而减弱。而去年的那段时间的水温时常低于13摄氏度。


去年的10月底,自贡桥头镇的王老板,养殖面积有100多亩,以精养鲫鱼为主,塘口比较多,大的一口有二三十亩,小的有十几亩,开始是一口小的塘口发病,面积十亩左右,先按照细菌性疾病用药,内服有抗生素恩诺沙量和多维,外用有聚维酮碘等,但没有效果。当我们到现场初检后怀疑是疱疹病毒,我们离开后,又有其他鱼医诊断为寄生虫,用药后仍然无效,死亡量增加,而且与此塘相临的另一塘口也开始了大量只是死鲫鱼的现象。与此同时,镇上又发生其他两家只死鲫鱼的塘口,经初诊后仍怀疑是疱疹病毒。

去年的11月5日,我们把三家人的病鱼送到了四川农业大学进行确诊,诊断的结果均是疱疹病毒二型,这个诊断结果,又一次更新了我们对疱疹病毒的认知,过去认为疱疹病毒具有水温依赖性,病毒最适生存温度为18-27摄氏度,其发病水温在13-29摄氏度之间,当水温低于13度,或超过29度就很少发病,根据过去检测数据,把疱疹病分成三种:一型是引发鲤鱼幼鱼的痘疮病;二型是引发鲫鱼鳃出血的病毒;三型则是引发鱼间质性肾炎及鳃坏死的病毒。早在1998年,以色列和美国就检测出疱疹病毒,2003年日本的冈山县也发了此病,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新鱼病图谱》,福田先生的介绍,20-23摄氏度易发,13摄氏度以下或30摄氏度以上不发此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水温在低于13摄氏度仍然发病,且呈现出多发的趋势,从现在的结果来看,疱疹病毒或许已经发生变异,对环境温度进一步适应,就像禽流感,出现更多的类型,这将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除了鲫鱼之外,鲤鱼疑似疱疹病毒, 每年的春秋季节,都有一段时间的疱疹病毒高发期,好多养殖户提供的情况也大多符合疱疹病毒的特征。明显的区别就是,病毒引发的鱼病,死鱼数量呈现出的是暴发性的增长,而细菌引发死鱼数量增加相对较慢,且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从用药来看,可选择用于治疗的药物有限,过去大多都在借鉴一些兽用的抗病毒药,用药环境和体内代谢情况差异,导致药物效果也打了折扣,现在水产上使用较多的还是发病前的预防,如用免疫增强剂、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定的天数。

 
华中农大博士生导师陈昌福教授在辽宁营口等地研究的数据表明,当在病毒病发病前连续投喂一个月以上的免疫多糖,就可以通过鱼体内的免疫吞噬细胞去抑制住病毒病的发生。通过我在生产中的实际运用,也确实是这样的,好多发生过疱疹病毒病的,我就推荐他们使用成都鱼康的免疫多糖,这两年用下来的结果,也确实没有发生,像新疆的一位老板就很有体会,相邻的鱼塘,别人家的鲤鱼,几十亩鱼塘死得一条不剩,而他家的却安然无恙。的在实际生产中,确实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我对于病毒的认识,最早还是源于医生所说的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开始的,对于这类病毒并不觉得可怕,但一听到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就立马就觉得恐怖了。所以就想从最基本的方面去认识病毒。病毒通常很小,比细菌小得多,通常在20—450纳米,只有最大的病毒达到了几百纳米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得到,通常都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大多数病毒都可以透过细菌滤器。病毒的形状是通过病毒外表的衣壳体现出来,有二十面体的球形,也有杆状和弹状的。在这个衣壳的里面就是核酸,每一个病毒都只有一种核酸,分成DNA和RNA,但有单链和双链之分。有些病毒在衣壳的外面还有一层包膜,有的在包膜上还有包膜突起。然而对病毒的分类就是根据病毒的形状和大小、有无病毒包膜、衣壳的对称性、RNA和DNA的基因组、理化性质和抗原性进行的区分,按目科属种进行分类。

病毒对细胞的危害,是通过某种传播途径深入到细胞内部才产生作用的,而且由于其对细胞破坏程度不同,可分成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等多种类型。急性感染病毒的,治愈后可彻底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慢性感染者,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不断的排除出体外,成为病毒的携带和传染者,可从其体内分离到病毒颗粒,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之久,平常表现出轻微症状或是无症状;潜伏感染则是没有病毒从体外排出,用常规的方法也分离不到病毒颗粒,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病毒才被激活,表现出急性发作;慢发性病毒感染,引起退化性神经系统疾病,潜伏期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一旦发病,病情逐渐加剧到死亡。

病毒感染表现出如此多的类型,源于其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并没有自身的代谢系统,完全靠寄生在活的细胞内进行代谢复制,而所有的能量、酶类等营养物质均从细胞或细胞外液中获取。当病毒进入的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就不能合成病毒自身的成份,或是装配成颗粒,这样的细胞就叫做非容纳细胞,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也就是流产型感染,也称作顿挫感染;如果病毒遇到的细胞,是要什么有什么,就像那种长期不生病的人体细胞,是什么都不缺,一旦发病,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也是最快的,得起病来就是大病。像这种达到病毒所需各方面条件的细胞,就是溶细胞感染。对于一些老弱病残的人,一看就是营养不良,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也是不缺这样就缺那样,反而这样的人,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起来,缺这缺那的,不能快速繁殖,反而能抗过去一些病毒病,所以当发生疾病,不要吃得太好,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感染,与感染的半容纳细胞有关,由于细胞中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或病毒完成复制周期,仅能选择性的表达某些病毒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出现细胞转化或潜伏感染。有些病毒虽能引起持续性、生产性感染,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但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溶解,才表现出慢性病毒感染。

作者:肖建春

来源:养鱼经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