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发表时间:2020/12/06 21:51:10  浏览次数:270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注重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近几年,我国淡水鱼养殖放养密度越来越大,这主要依赖于我国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技术的大力提升。淡水鱼的单位产量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放养密度的逐渐增加,由于各种原因(粪便残饵过多、水体过度富养化等),致使淡水鱼养殖直接面临各种病害的频繁威胁,造成鱼类大量死亡、产能下降。

本文包括以下病害的介绍和防治:

1、细菌性败血症

2、鳃霉病

3、打印病

4、车轮虫病

5、指环虫病

6、双线绦虫病

7、碘泡虫病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1、细菌性败血症

(1)背景介绍

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新出现的流行病。从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是养鱼历史上罕见的疾病之一。此病流行季节,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其中尤以水温为28~32℃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为害鲢、鳙、鲤、鲫、鳊、草鱼等,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

(2)病状特征

早期症状表现为鱼鳃苍白色,有轻度的充血现象。这些充血点主要集中在病鱼的眼、颌、口、鳃及鱼体两侧。对病鱼解剖即可发现,有少量的残食存在于病鱼的肠道之内。

后期症状表现为内出血和部分腐烂。出血点主要表现在病鱼眼睛的四周、病鱼的鱼体,造成鳞片松弛甚至出现脱落现象;腐烂主要出现在病鱼的鳃及肛门处,主要表现为红肿与腐烂。此外,病鱼的腹部变大,内部充满了腹水,颜色为淡红或淡黄色,进一步解剖会发现病鱼的肝脾肾胆都有肿大,病鱼的脾脏呈明显的黑紫色,没有残食存在于病鱼的肠道之内。这一时期的鱼不喜欢吃食,不喜动喜静,有时会出现不定时的乱游乱窜现象,最终死亡。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3)病因分析

究其根本,鲢鱼细菌性败血症是主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的病症。

(4)防治对策

① 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② 彻底清塘。用生石灰干法彻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公顷用0.75~1.125吨,8天后放鱼入池,每公顷水深1米的水体用1.875~2.25吨带水清塘,15天后放鱼入池;

③ 综合治疗。第1天杀灭鱼体表寄生虫(用药应有针对性,可采用敌百虫或硫酸铜等),第2~6天连续投喂杀菌药饵(100千克鱼体重用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2~4克),第3~5天,每立方水体用含氯制剂(三氯异氢尿酸或二溴海因等)0.3~0.5克全池遍洒,第10天左右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30~40克全池遍洒一次。

2、鳃霉病

(1)背景介绍

病原体是鳃霉菌。菌丝体直径为20~25微米,孢子的直为8微米。另一种寄生于青鱼、鳙鱼、鲮鱼鳃里,它的菌丝常弯曲成网状,较细而壁厚,分枝别多,分枝沿着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菌丝体直径为6.6~1.56微米,孢子直径平均为6.6微米。

每年5~10月的夏秋季节为此病流行季节,尤以5~7月为甚,流行于长江流域。此病的流行与池水的恶化密切相关,特别是有机质含量较高、水质肮脏而发臭的池塘,更易发生此病。在水温高达25~35℃条件下,鳃霉菌迅速滋长,往往引起鳃霉病的暴发。

(2)病状特征

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的鳃瓣呈现苍白色(或粉红色),有充血或出血的症状(花鳃状)出现。当鱼鳃呈现出青灰色或者腐烂时,其症状已经非常严重。

(3)病因分析

此病多发于有机质含量高、水质不干净(发臭)的鱼塘中,究其病因主要是鱼鳃被鳃霉菌所寄生。

(4)防治对策

该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5种:

① 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改善生态环境,可防止此病发生;

② 加强水质管理,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池水的水质干净。发病后迅速加入新水,或将病鱼转移到水质较好的水体中;

③ 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20~30克全池泼洒,可降低池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对此病有预防作用;

④ 合理控制池水中的COD(溶氧量)含量;

⑤ 每立方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

治疗方法采用药剂泼洒法,可采用5%的蛋氨酸碘(500g/hm)配合净化水霉的产品进行全池泼洒,通常3天就可见效。也可以采用浓度为1.0mg/mL的氧乙酸溶液进行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可2天后根据情况再泼洒一次,效果更佳。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3、打印病

(1)背景介绍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

本病主要危害鳙、白鲢,从鱼种、成鱼直至亲鱼均可发病,近年来,已发展成重要的常见多发病,对亲鱼危害较严重,各养鱼地区均有此病出现。病鱼感染后,往往拖延较长时间不愈,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花、白鲢感染率有的可高达80%。

近年来,草鱼亦有此病发生。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较易发病,28-32℃为其流行高峰期。

(2)病状特征

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这与背鳍以后的躯干部分易于受伤有关。病灶处鳞片脱落,最后形成溃疡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椭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叫打印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因衰竭而死。

根据病鱼特定部位出现的特殊病灶诊断,注意与疖疮病区别。鱼种及成鱼患打印病时通常仅一个病灶,其他部位的外表未见异常,鳞片不脱落。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3)病因分析

打印病主要是由病菌引起的。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操作受伤有关,特别是与人工繁殖操作有很大关系,池水污浊亦影响发病率。

(4)防治对策

注意池水洁净,避免寄生虫的侵袭,谨慎操作勿使鱼体受伤,均可减少此病发生。用下列药物和方法治疗都有满意的效果。

① 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如牛、羊等的粪便)是单胞菌菌的孳生之处,因此鱼池施用时必须用生石灰拌匀并充分发酵,腐热后方可施用,以防病原体进入;

② 鱼种过塘时,可用2%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可有效预防此病;

③ 患病时采用外用消毒药。外用消毒:菌毒清0.5ppm或二溴海因0.3ppm全池泼洒。

4、车轮虫病

(1)背景介绍

车轮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于4~7月,但以夏秋为流行盛季。适宜水温20~28℃。此病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天气由晴转阴、暴雨或水质突变,池中的藻类大量死亡,池水中溶氧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在水质较瘦的池塘中,如水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时,也易出现。

该病地理分布很广泛,淡水、海水和半咸水鱼类都可发现。生活在环境优良的健康鱼体上车轮虫即使存在也是数量较少,但在环境不良时,例如水体小、放养密度过大等,或鱼体受伤发生其他疾病,身体衰弱时,车轮虫往往大量繁殖,成为病害。引起淡水鱼苗、鱼种死亡,有时死亡率较高,尚未发现因车轮虫寄生引起海水鱼类死亡的情况,但如果同时有其他疾病存在时,车轮虫加重宿主的病情,成为致死的原因之一。

(2)病状特征

车轮虫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也有地区称游塘)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病鱼体消瘦,离群独游,行动迟缓,鳍和头部出现一层白翳,呈白头白嘴状。3厘米以下的幼鱼因车轮虫刺激,成群沿塘边狂游,不摄食,最后消瘦而死亡。

发病初期,鲢鱼大量浮于水面,呈散游状态,与缺氧浮头症状类似,但不同的是,此时开动增氧机,鲢鱼并不会游向增氧机,抛洒增氧剂时,有时会短时间恢复正常状态而潜入水中,但很快又浮到水面上。这时观察鲢鱼,其口部不断露出水面,一张一闭,犹如在吞咽空气。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3)病因分析

究其病因主要是鲢鱼的体表及鳃部被车轮虫所寄生。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4)防治对策

预防:

①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鱼苗、鱼种的合理放养密度;

② 鱼苗、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

③ 每亩(水深1米)用15~20千克苦楝树枝叶扎捆在池塘周边泡浸,隔7~10天更换1次,连续3~4次;

④ 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加8克硫酸铜,浸浴15-30分钟;

⑤ 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加10~20克高锰酸钾,浸浴15~30分钟;

⑥ 每立方米水体放橡树或枫杨树新鲜枝叶30~45克,扎成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一下;每隔7~10天换一次新鲜枝叶。

治疗:

注意,病鱼出现“跑马”症状及“白头白嘴”症状时,因病鱼都在水面,通常不能全池泼药,必须全池泼洒时需要特别小心,先做小型试验为好。

① 对已发现患病的鱼池,每天用2%食盐水泼洒1次;

② 用3%~5%食盐水浸洗鱼体(淡水鱼)5~10分钟,或用淡水浸洗鱼体(海水鱼)5~10分钟;

③ 每亩(水深1米)用硫酸铜350克和硫酸亚铁150克,溶解后全池塘均匀泼洒,疗效较好,单用硫酸铜每亩(水深1米)450克也可;

④ 每亩(水深1米)用250克苦参碱溶液,全池泼洒1~2次。

5、指环虫病

(1)背景介绍

指环虫病是指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环虫等。本文主要针对鲢指环虫,但其他鱼患上也可作为参考。

指环虫体扁平,头部前端背面有4个黑色的眼点,口在眼点附近,口下面膨大的部分叫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伸到体后端连接成环状。虫体后端有固着盘,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在虫体的后部有一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

(2)病状特征

症状主要表现为鱼鳃受损严重,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有出血肿胀现象伴生。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有大量的黏液流出,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早期病鱼上下窜动,特别不安静,后期行动迟缓直至上浮死亡。此病危害性较大。

(3)病因分析

究其病因主要是鲢鱼的体表及鳃部被指环虫所寄生。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4)防治对策

防治:

① 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分钟,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20克,可杀死鱼种鳃上和体表寄生的指环虫;

② 水温20~30°C时,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0.5克,效果较好;

③ 每立方米池水用含2.5%敌百虫粉剂1~2克全池遍洒,疗效也很好,成本比晶体敌百虫低些;

④ 用敌百虫与面碱合剂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与面碱的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池水用合剂0.1~0.24克,效果很好;

⑤ 用20毫克/升盐酸奎宁溶液浸洗病鱼。

治疗:

① 杀虫24h后换水1/5,再杀菌;

② 24h或48h换水1/5,杀菌距离第一次杀虫七天杀虫。

③ 若发现有原虫感染的,用甲苯咪唑溶液(10%)每亩1米水深用100g,有很好杀虫效果。或者用硫酸铜0.5斤、硫酸亚铁0.2斤和敌百虫10%,100g合剂也有很好杀虫效果。

杀虫后第二天用10%聚维酮碘,每亩1米水深250g消毒,内服大蒜素和维生素C来提高鱼体抵抗力。

6、双线绦虫病

(1)背景介绍

双线绦虫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但各年段感染不尽一致,主要和水体环境改变(因干旱引起水面积减小)和水鸟的活动有关。

(2)病状特征

患病鲢鱼从外观看,腹部膨大,局部凸起,早春冰融后体质明显消瘦,腹部膨大更加明显,腹肌极薄,用力挤压腹部,裂头蚴可从胸鳍处钻出。病鱼在拉网和运输途中大部分死亡,只有少部分存活。双线绦虫易感寄主主要是鲢鱼种,而鲤鱼种感染种类以舌状绦虫裂头蚴居多。

(3)病因分析

① 靠近水库、沼泽的池塘,或水面连片开阔、人少环境僻静的池塘,春季至秋季常有许多水鸟如苍鹭、红嘴鸥、翠鸟到此滞留栖息,在水库和鱼池之间游窜。裂头蚴感染率高的多发生在面积较大的越冬池,这些池塘每年春季冰面融化时,经常有病鱼或体弱鱼在水面游动,招来大量水鸟捕食,带有虫卵的粪便排入水中,造成感染。

② 有的池塘售完鱼种后,因时间紧,来不及清塘就注水养水花鱼苗。有的池塘(带水浅池)冬天冻透,自以为达到清塘目的,注水不久即投放夏花鱼苗。而双线绦虫第一中间寄主(桡足类),可成体带卵休眠,休眠体可度过干旱、冰冻等各种恶劣环境,休眠体数量可达每平方米数百个至数百万个之多,常在小范围高度集中,正因为桡足类有这种成体休眠适应性,所以不经药物清塘的鱼池,一旦注入新水,很快就出现相当数量的性成熟带卵的桡足类成体。

(4)防治对策

① 有的养鱼户从双线绦虫多发区购进已感染裂头蚴的夏花鱼苗,即使当地不具备患绦虫病的条件,但由于鱼苗已经吞食感染原尾蚴的桡足类,并在鱼体腔内发育为裂头蚴,同时排出体外,致使放苗池塘同样大量感染双线绦虫病。所以把好鱼苗关是关键,如果从外地调运鱼苗,应先调查供苗单位是否有绦虫病发生史。

② 如果是自己培育的鱼苗,并且当地有绦虫病史,或者有水鸟活动,那么在水花鱼苗下塘前要将第一中间寄主、桡足类杀死。在发塘期间发现桡足类也应清除。另外要增强驱赶水鸟,对绦虫病多发区,一定要坚持用生石灰清塘。

③ 按鱼苗生物学特性,水花鱼苗进入夏花阶段,食性将由轮虫转为较大型浮游动物,有些养鱼户自觉培养一些枝角类和桡足类,供下塘的夏花鱼苗食用,然而如果不进行人为控制,桡足类极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由于桡足类吞食钩球蚴具有专一性,所以这时如果池塘附近有带病原的水鸟活动,就极易使夏花鱼苗感染双线绦虫病。

7、碘泡虫病

(1)背景介绍

本病又名鲢疯狂病,主要发生在一足龄鲢,可引起大批死亡,未死的鱼也因肉质变味而失去商品价。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但以浙江杭州地区最为严重,无论是池塘、湖泊、水库和江河中均有出现,成为当地严重的流行病之一。

病原是鲢碘泡虫(Myxobolus drjagini)。此孢子虫可寄生在鲢体的各个器官,但主要侵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如脑、脊髓、脑颅腔内拟淋巴液、脑神经、听视神经等,形成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白色胞囊。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前段有一大一小两个极囊,嗜碘泡明显。

(2)病状特征

病鱼十分瘦弱,头大尾小,体色暗淡无光泽,脊柱向背部弯曲,使尾部上翘。病鱼离群在水面狂游急窜或旋圈打转,不时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反覆多次,终致死亡,死时头常钻入淤泥中。剖腹后,可见肝、脾萎缩,腹腔积水,剖开脑壳,露出脑部,可见白色颗粒状胞囊,取下孢囊,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孢子。

(3)病因分析

鳃碘泡虫在鱼体内发育经过活动的营养体期到不活动的孢子期,从侵入鱼体到孢子形成,在水温16~32℃时,约需4个月。当年夏花被碘泡虫侵入后,在6~9月为营养体期,10月后才逐渐形成孢子。因此,越冬的春花脑中,即可找到白色胞囊。次年5月胞囊内的孢子排出到体内各器官,部分排出体外,进入水体,沉入水底淤泥中积累,使疾病不断蔓延和流行。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

(4)防治对策

由于病原体对药物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药物对脑部寄生虫的作用非常有限,故此病著重于预防。

① 每1/15公顷用125千克生石灰或100千克石灰氮彻底清塘,杀灭淤泥中的孢子,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② 在冬片放养前,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每立方米水体500克)浸洗30分钟,或用石灰氮溶液(每立方米水体500克)浸洗30分钟,可以杀死60%~70%的孢子;

③ 6~9月,处於营养体阶段的病原,可用敌百虫(含量90%)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水浓度全池遍洒,每半月1次,可降低感染率。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总结:

  1. 在鱼苗、鱼种拉网、筛选、运输过程中应操作细心,防止鱼体受伤。
  2. 鱼苗鱼种入塘前,用2.0%的盐水浸洗5-10分钟进行消毒。
  3. 高温季节,每月用漂白粉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法进行食场消毒。
  4.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提高鱼体免疫力。
  5. 死鱼应及时捞出,深埋。

参考资料:

李敬波《鲢鱼常见病害的防治》,2015

百度百科

(本文来源:水产先声)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告之即改或删)

水产养殖七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加微友ycsh638或留言或评论分享#养鱼##养殖##水产养殖#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