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消毒剂按其标注含量用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简直是乱象丛生

发表时间:2025/03/29 13:22:26  来源:虾说我道  浏览次数:307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讲水产里的故事,用养殖人的语境,给你送来一个真材实料的匠心精品文章!

在水产养殖业中,消毒类产品被视作保障养殖环境安全的核心工具,其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水生动物的健康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但是当前市场上部分消毒产品存在标注药量不达标、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养殖户即使按说明书使用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不仅威胁养殖效益,更可能因用药量被迫增加而加剧药物残留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年1、2号)》的指导,科学用药需严格遵循剂量与间隔期规定。但现实中,部分消毒剂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或迎合低价市场竞争,刻意虚标有效成分含量。某类含氯消毒剂的标签显示有效氯含量为30%,实际检测可能不足20%。养殖户按说明书泼洒后,无法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反而因剂量不足导致病害反复,最终被迫超量使用,甚至转向违规药物。

台州市《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实施方案》指出,抗生素使用量需在2025年前减少15%。若消毒剂本身效力不足,减量目标将难以实现,反而可能因无效消毒导致病害暴发,倒逼抗生素滥用,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更可恶的是部分中小型消毒剂厂商为压缩成本,采用低纯度原料或简化生产工艺,导致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更有甚者,通过添加无关辅料“稀释”有效成分,仅凭标签虚假宣传蒙混市场。这种投机行为严重损害了行业信誉,也加剧了养殖户对正规产品的信任危机。

虽然政策要求加强兽药残留监测,但对消毒剂生产环节的抽检频次和覆盖面仍显不足。尽管台州市方案强调“投入品使用监管”,但地方执法资源有限,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生产企业和流通渠道。部分企业利用检测标准滞后(如仅检测单一成分而非复合制剂的整体效力),规避质量追责。

还有许多养殖户依赖经验选择产品,对消毒剂的成分、作用机理认知不足。面对标注模糊或夸大宣传的产品,难以通过简单的外观或价格判断其真实效果。

消毒不彻底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养殖环境中持续累积,增加水产动物患病概率。为控制病情,养殖户可能超量使用消毒剂或抗生素,进一步加速病原体耐药性演化,形成“用药—失效—加量”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增加养殖的成本。

消毒剂无效迫使养殖户依赖其他化学药物,间接增加水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风险。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残留检测达标”,但若源头消毒环节失效,后续治理成本将显著上升。

质量问题频发会削弱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信心,影响市场价格与出口竞争力。有报道某地因消毒不达标导致养殖对虾大规模病害,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区域品牌声誉受损。

水产养殖消毒剂的“药效不足”问题,本质是市场逐利与监管乏力的综合产物。唯有通过政策高压、技术创新与行业自律的多维联动,才能打破乱象,真正实现“减量用药”与“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

你用的消毒类‬产品‬和抗菌素产品到底对各类‬病菌‬有没有产生‬作用‬,都可以通过自己做抑菌环来验证,或者‬到‬专业‬的‬检测‬机构‬去‬做‬检测‬,不要完全相信那些‬销售‬对你‬说‬的‬各种‬说词‬。各‬种消毒‬类‬产品对‬各种‬病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建议经过‬各种‬检测‬来‬对症下药。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