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畜的危害
发表时间:2023/12/13 11:25:53 浏览次数:2014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提起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似乎有些陌生,其实该菌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已从口腔肿瘤患者咽拭子中分离发现,并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80年代初医学界将该菌称为嗜麦芽黄单胞菌,随着医学研究发展,在90年代初,将该菌归属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随后,人们对该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发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水、土壤、植物根系及食物(冷冻鱼类、牛奶、禽蛋)等都有该菌的存在;医院环境如透析装置、氧气湿化罐、血压计、人工呼吸装置、通气管道等也都能分离到该菌;同时该菌也是人和动物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较为常见的定植菌。
几年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已成为人类、畜禽类(山羊、猪、牛)、水产动物类等多种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尤其对人类的感染可致肺炎、败血症、脑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脓肿等多种疾病。从2002年至今,淡水养殖的回鱼在我国许多养殖基地已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而且传播面积、死亡率逐年增大,损失十分惨重。其死亡的原因也确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所致。因此,将有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畜的危害及该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和药物防治进行综述,以供各界人士在研究该菌时借鉴。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专性需氧的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在血平板上有强的氨味,呈β溶血;在营养琼脂上显示灰黄色素或无色素,菌落呈针尖状,直径0.5mm~1mm,中央突起。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强解脂性,DNase阳性,水解明胶和七叶苷,赖氨酸脱酶阳性。在氧化发酵试验中,产酸缓慢或不显产酸,但分解麦芽糖,产酸明显。可利用葡萄糖、甘露糖、蔗糖、蕈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水杨素、乙酸盐和内酸盐等24种物质,而果糖、异丁酸盐则仅为部分菌株利用。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的机理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目前已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但目前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这给对该菌感染致病的预防与治疗带来了困难。目前,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有资料报道表明,该菌可产生多种致病因子,如弹性蛋白酶、脂酶、黏多糖酶、透明质酸梅、DNase、溶血素等,并证实一些胞外酶,特别是蛋白酶在感染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些酶的理化性质,产生的影响因素,其单因子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清楚。另外,外毒素作为很多致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在该菌的感染致病中研究很少,仅报道其产生溶血素这种外毒素,但对于它是否还产生其他的外毒素,及该外毒素的理化性质,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地研究。
对人类的感染与致病
过去一直认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性低,但近10年来发现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人类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重要的医院内感染菌,其感染多涉及肺炎、菌血症和败血症。但近年来,有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引起其他临床表现的病例报道增多,该菌感染除了以上的临床表现外,还可引起内膜炎、脑膜炎、腹膜炎、伤口感染、眼部感染、纵隔炎、牙周炎和骨骼、关节、尿路、消化道及软组织等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死亡率很高,达43%以上,引起如此高的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导致其对目前大多数的抗菌药物不敏感所致;其次是该菌对一些最初敏感的抗菌药物往往在治疗过程中很快会产生耐药,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引起死亡。该菌感染大部分人分别有发热、寒战、腹胀、乏力、淡漠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中性白细胞数量的减少,病情危重并发症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等。研究表明,人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机体自身和医源性两类,机体自身因素包括年龄,老年人是高危易感者;基础性疾病,如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尿毒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医源性因素包括抗菌药物药史、介人性医疗操作、化疗、放射治疗等为严格消毒措施。
对畜禽及水产动物的感染与致病
2006年7月份湖北省靖江饲养的叉尾回鱼,数日内发生大批量暴发性死亡,发病初期和中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表有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下口颌部位出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时有黄色黏液流出;晚期眼睛突出,口腔充血,额头溃烂,肠胃红肿,肝脏失血,胆囊肿大,腹腔大量积水,肠道叠套或套进胃里,有的断裂后掉出肛门外。通过山西黄河鱼病研究所的检查诊治,确诊为回鱼套肠病,病原体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致病。还有资料报道,山羊因该菌的感染导致了化脓性淋巴结炎;40日龄猪感染表现为高热,贫血,绝食,精神萎靡等临床症状;除此之外还有金枪鱼、中华绒毛蟹和爬行类的鳄鱼感染而引起败血症的报道。由此可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不仅可感染人致病,同时对多种动物也可感染致病,并引起死亡。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理的防治试验
通过对斑点叉尾回鱼套肠病的诊治和多次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于多重耐药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同时对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还包括大环内酯类和一些消毒药都可表现出抗药性。对广谱青霉素和大部分头孢菌耐药性较高,其耐药率在50%~100%之间;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也较高,甚至达100%,对氟喹诺酮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四环素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率为81.6%。对该菌我们选用更多的药品及复合药品作出试验,结果表明选用复方新诺明(SMZ和TMP)对该菌的杀伤力达到55%~60%,采用多西环素和氟喹诺酮类复合应用对该菌杀伤力可达到57%~65%,同时我们对剩余的43%~35%的细菌再次用复合的抗生素进行药理试验,其结果表明杀灭效果甚微,由此可见大部分药物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没有杀灭作用,一些新型的抗生素和抗菌素复合起来也不能完全彻底地杀灭。我们根据许多有关资料报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其抗药性和耐药性的机制与膜屏障、外排泵和产生水解酶等有关。有关该菌的药理实验,我们仅在水产动物上作了研究调查,在人类、畜禽动物上的感染是否有共同的药理特征还需大量的研究和论证。
几年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已成为人类、畜禽类(山羊、猪、牛)、水产动物类等多种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尤其对人类的感染可致肺炎、败血症、脑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脓肿等多种疾病。从2002年至今,淡水养殖的回鱼在我国许多养殖基地已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而且传播面积、死亡率逐年增大,损失十分惨重。其死亡的原因也确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所致。因此,将有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畜的危害及该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和药物防治进行综述,以供各界人士在研究该菌时借鉴。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专性需氧的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在血平板上有强的氨味,呈β溶血;在营养琼脂上显示灰黄色素或无色素,菌落呈针尖状,直径0.5mm~1mm,中央突起。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强解脂性,DNase阳性,水解明胶和七叶苷,赖氨酸脱酶阳性。在氧化发酵试验中,产酸缓慢或不显产酸,但分解麦芽糖,产酸明显。可利用葡萄糖、甘露糖、蔗糖、蕈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水杨素、乙酸盐和内酸盐等24种物质,而果糖、异丁酸盐则仅为部分菌株利用。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的机理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目前已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但目前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还不是很清楚,这给对该菌感染致病的预防与治疗带来了困难。目前,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有资料报道表明,该菌可产生多种致病因子,如弹性蛋白酶、脂酶、黏多糖酶、透明质酸梅、DNase、溶血素等,并证实一些胞外酶,特别是蛋白酶在感染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些酶的理化性质,产生的影响因素,其单因子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清楚。另外,外毒素作为很多致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在该菌的感染致病中研究很少,仅报道其产生溶血素这种外毒素,但对于它是否还产生其他的外毒素,及该外毒素的理化性质,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地研究。
对人类的感染与致病
过去一直认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致病性低,但近10年来发现该菌感染所致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人类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重要的医院内感染菌,其感染多涉及肺炎、菌血症和败血症。但近年来,有关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引起其他临床表现的病例报道增多,该菌感染除了以上的临床表现外,还可引起内膜炎、脑膜炎、腹膜炎、伤口感染、眼部感染、纵隔炎、牙周炎和骨骼、关节、尿路、消化道及软组织等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死亡率很高,达43%以上,引起如此高的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导致其对目前大多数的抗菌药物不敏感所致;其次是该菌对一些最初敏感的抗菌药物往往在治疗过程中很快会产生耐药,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引起死亡。该菌感染大部分人分别有发热、寒战、腹胀、乏力、淡漠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中性白细胞数量的减少,病情危重并发症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等。研究表明,人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机体自身和医源性两类,机体自身因素包括年龄,老年人是高危易感者;基础性疾病,如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尿毒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医源性因素包括抗菌药物药史、介人性医疗操作、化疗、放射治疗等为严格消毒措施。
对畜禽及水产动物的感染与致病
2006年7月份湖北省靖江饲养的叉尾回鱼,数日内发生大批量暴发性死亡,发病初期和中晚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表有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下口颌部位出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时有黄色黏液流出;晚期眼睛突出,口腔充血,额头溃烂,肠胃红肿,肝脏失血,胆囊肿大,腹腔大量积水,肠道叠套或套进胃里,有的断裂后掉出肛门外。通过山西黄河鱼病研究所的检查诊治,确诊为回鱼套肠病,病原体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致病。还有资料报道,山羊因该菌的感染导致了化脓性淋巴结炎;40日龄猪感染表现为高热,贫血,绝食,精神萎靡等临床症状;除此之外还有金枪鱼、中华绒毛蟹和爬行类的鳄鱼感染而引起败血症的报道。由此可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不仅可感染人致病,同时对多种动物也可感染致病,并引起死亡。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理的防治试验
通过对斑点叉尾回鱼套肠病的诊治和多次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于多重耐药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同时对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还包括大环内酯类和一些消毒药都可表现出抗药性。对广谱青霉素和大部分头孢菌耐药性较高,其耐药率在50%~100%之间;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也较高,甚至达100%,对氟喹诺酮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四环素也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率为81.6%。对该菌我们选用更多的药品及复合药品作出试验,结果表明选用复方新诺明(SMZ和TMP)对该菌的杀伤力达到55%~60%,采用多西环素和氟喹诺酮类复合应用对该菌杀伤力可达到57%~65%,同时我们对剩余的43%~35%的细菌再次用复合的抗生素进行药理试验,其结果表明杀灭效果甚微,由此可见大部分药物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没有杀灭作用,一些新型的抗生素和抗菌素复合起来也不能完全彻底地杀灭。我们根据许多有关资料报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其抗药性和耐药性的机制与膜屏障、外排泵和产生水解酶等有关。有关该菌的药理实验,我们仅在水产动物上作了研究调查,在人类、畜禽动物上的感染是否有共同的药理特征还需大量的研究和论证。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下一篇:夏季花鲢细菌性出血病防治实例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