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疗疮病的防治
鲤鱼疗疮病的防治
赵明旺,莫波飞,李婷,韦朔
(1.融水苗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融水 545300;2.融水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 融水 545300)
疖疮病也叫瘤痢病,是一种表现为体表病变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危害淡水鱼。一般情况下,鲤鱼体表受伤、养殖密度过大以及水体恶化等条件都会导致发生此病。此病虽然属于慢性病,不易流行,但病鱼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受到极大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从而大大降低养殖效益,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本文就鲤鱼疖疮病的防治进行总结,以期与同行交流。
一、病原
鲤鱼疖疮病的病原是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用普通琼脂培养基培养会发现灰白色半透明的圆形菌落,直径为2~3毫米。该菌的最适培育温度为25℃左右。
二、流行情况
鲤鱼疖疮病主要发生在成鱼上,鱼苗少见。该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症状
鲤鱼疖疮病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肿胀,发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游动活力下降并离群独游,多出现背部皮肤隆起、充血现象,但隆起处的鳞片覆盖完好;用手轻按隆起处时,会感受到肌肉失去弹性并且软化;切开隆起处皮肤,可发现肌肉形成的感染病灶。细菌的大量增殖导致病灶组织细胞浸润,出现肌肉组织溶解、出血,脓液渗出。发病后期可观察到病鱼隆起部位鳞片脱落、皮肤破溃、肌肉腐烂,形成边缘充血发红、圆形或椭圆形的病灶,并有灰红色脓液流出。解剖可发现肠道充血。病鱼消瘦,游动迟钝,严重时丧失食欲,脓疮部位表现为火山形溃疡灶,可出现陆续死亡现象。
在生产实际中,当黏孢子虫寄生鱼体时也会导致皮肤隆起,并出现溃疡灶等症状。因此,可以通过取隆起部位病灶内组织进行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虫体包囊,就可以进行鉴别。
四、预防措施
由于鲤鱼生活在水环境里,发病时不易发现,而且病鱼食欲减退等因素影响给药治疗效果,再加上治疗药品的大量使用,也会导致水体或鱼体药物残留。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
1.使用无污染水源建造蓄水池,养殖用水先引入蓄水池沉淀、消毒,处理后再灌入养殖池中,防止病原从水源带入。
2.做好清塘消毒工作鱼种放养前或间歇期进行干塘、晒塘处理,用生石灰80千克/亩进行消毒。发生过疖疮病的池塘在消毒后曝晒10~15天。
3.放养健壮苗种鲤鱼苗种要体色正常、体表完整、富有活力,而且在搬运、放养时要减少损伤,放养前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
4.合理放养苗种的密度不能过大,如果要混养,不同种类的鱼搭配要合理,以防止相互攻击而使鱼体受伤。
5.水质监测每周监测水质情况,及时采取换水、增氧措施,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检察鱼体是否有异样,如有发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与治疗;每半个月用漂白粉1~1.5克/米3进行水体消毒。
6.防止寄生虫感染定期用敌百虫等杀虫剂杀灭寄生在鱼体表的寄生虫,防止因寄生虫侵害导致鱼体受损而感染疖疮病。
7.其他做好养殖工具、饲料的消毒工作,饲料应优质、适量;加强日常管理,谨慎操作,在捕捞、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鱼体受伤。
五、治疗方法
鲤鱼疖疮病一般采用内服外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每个疗程3~6天,应连续循环用药,直到病情得以控制为止。
1.外用药物连续3~5天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0.5克/米3;若病情严重,第1天剂量加倍。在消毒杀菌1个疗程之后,隔2天,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进行全池泼洒。此外,还应该注意水质的调节,水质较瘦时,以强氯精0.3~0.5克/米3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6天;水质较肥时,每亩用浓缩戊二醛15~20毫升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6天。
2.内服药物每100千克鱼体重用复合维生素1~2克、诺氟沙星2~5克拌入5~10千克饲料中进行投喂,每天1~2次,连用3~6天;每100千克鱼体重用磺胺嘧啶10~15克拌入5~10千克饲料中进行投喂,每天1~2次,连用3~6天。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