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防治一例

发表时间:2024/04/10 22:52:46  来源:水产养殖2016年2期   浏览次数:304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防治一例

朱龙,任胜杰,李玲雅,陈志,程洁

(西南大学鱼类繁育与健康养殖研究中心,重庆荣昌402460)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角丁、黄辣丁、黄腊丁、黄骨聪等,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鳢科(Ophiocephal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辽宁等流域,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一定的药用、食用价值,备受市场欢迎。但近年来由于管理疏漏、养殖密度的增大等原因而导致黄颡鱼病害时常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白点病(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一种在淡水鱼类和观赏鱼类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上,吸食鱼体营养,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在鱼体表形成白色脓疱,即肉眼所见的小白点。2015年8月笔者治疗一例黄颡鱼小瓜虫病,现从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处理,以期能够给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将具体情况与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流行情况及病症

2015年8月10日,气温19~27℃,由于试验所需,实验室从重庆某养殖场购买了体健无伤的试验鱼200尾黄颡鱼,暂养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实验基地水族缸(1.0 m×0.38 m×0.42 m)内。8月12日,天气突变,连续3 d气温降到13~18℃,饲喂时观察到黄颡鱼的鳍及体表有零星的小白点,但摄食正常。8月13日上午,饲喂时突然发现试验鱼的鳍、体表到处是白点,食欲全无,活动呆滞,体色变暗,聚集到鱼缸有充氧沙头位置,共死亡20条,死亡率5%。

2 镜检观察

取发病黄颡鱼的体表黏液、鳃、鳍条等部位在显微镜下制片观察,观察到大量的寄生虫,虫体呈圆形,可清晰看到马蹄形的核,外缘有纤毛摆动(图1、图2)。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和TCBS培养基对鱼体肝、脾脏、肾脏进行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优势菌落。综合以上检查结果,确诊为黄颡鱼小瓜虫病。

3 病因分析及防治

3.1病原分析

试验用黄颡鱼运输到实验室过程中应激反应强烈,养殖过程中的管理疏忽等原因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加上气候的突变,最终导致了小瓜虫的滋生繁殖。

3.2治疗情况

笔者将病鱼随机分成了A、B、C、D四组并分别以不同方法治疗(见表1)。

4 小结

因为天气突变,昼夜温差大,管理疏忽,导致黄颡鱼白点病的暴发,用4种方法治疗结果分析:A组,铜铁合剂对治疗小瓜虫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小瓜虫在鳃丝寄生较多,病鱼呼吸困难,而铜铁作为金属元素对鱼的鳃有一定的刺激,导致患病较重的鱼先后死亡。B组,甲醛对小瓜虫治疗用药时间短,效果明显,但治疗过程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实际生产中治疗存在一定操作难度。C组,食盐治疗小瓜虫效果较好,且药力比较温和,对患病鱼刺激较小,但是考虑食盐用药周期较长、次数较多,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组,参考了前人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杀虫、消毒同步进行,用药效果明显,效果较好。

图1 患病鱼体表的小瓜虫

图2 患病鱼鳃丝上的小瓜虫

表1 四组分别用不同治疗方法处理后的结果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仍尚无特效药,须遵守“无病先防、全面预防、有病早治、积极治疗”的病害防治原则。对此笔者对于黄颡鱼养殖提出以下预防及治疗建议:①预防:鱼塘彻底消毒,放养密度要合理,鱼苗放苗前用5%食盐浸泡消毒,合理投喂饲料,勤换水,定期检测水质,定期消毒;②治疗:一旦发现患有白点病,病情较轻时,可用5%食盐水浸泡数天,并及时更换水,也可以用辣椒和生姜、五倍子、食盐、生石灰等治疗小瓜虫,但用这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如果病情较重可以选择用甲醛浸泡或者用“四合汤”效果较明显的治疗方法。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