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避孕药催肥说”漏洞百出!泥鳅鱼虾跟着受连累!
发表时间:2018/02/03 00:00:00 浏览次数:4346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作~
黄鳝是种罕见的具有性逆转特性的鱼类,幼龄全是雌性,经过性逆转,三年后变为雄性。雄性体大,雌性体小,而避孕药所含为雌激素,用避孕药催肥,从生物学角度讲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黄鳝要变成雄性才更肥大。况且,使用避孕药,会导致黄鳝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死亡率,所以,养殖户干这种事得不偿失。
据了解,从农业部抽检到各地的例行检测,均未曾在黄鳝体内发现有激素成分。
谣言因何而起?还原真相
据悉,1998年人工网箱养鳝技术刚起步的时候,湖北、江西有些养殖户,在黄鳝快怀卵时,为了给黄鳝“避孕”(网箱内不适宜怀卵),使用过避孕药。但是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没避孕成功,还造成黄鳝大量死亡。
有人要问了:既然没吃避孕药,那养殖的黄鳝为何普遍比野生黄鳝肥大?其实不然,一个简单的道理:“饲料营养全面且质量好,喂得频繁,生长快很正常。”
小小黄鳝一直冤了12年
12年来,黄鳝蒙受避孕药催肥不白之冤,这一荒谬传言肆虐许久,其实是个天大的谎言。而由此引发的已不仅仅是“信任危机”,更是一场正在恶化的“生态危机”。传言轰然倒塌,但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对黄鳝可能是致命的。传言刚出笼时,农田里到处都是野生黄鳝,近年来,鳝鱼减少“物以稀为贵”,鳝鱼市价高涨,野生鳝苗愈加难寻。由于连年以讹传讹,加上黄鳝生存环境的恶化,野生鳝鱼日益衰减,黄鳝养殖产业正走向绝境。
谣言从哪里传来的?
据相关资料,“避孕药催肥黄鳝”的传言始见于1998年《成都商报》,该报报道称:重庆一养殖户向记者报料,其在黄鳝饲料中添加避孕药,使黄鳝长得又肥又大。
此后,这个传言开始集中爆发。《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山西日报》、《茂名晚报》,甚至连新华网都发表文章称“有养殖户拿避孕药喂黄鳝”,而文章多是含糊其辞,并未有严密论证。因媒体不负责任地报道,此传言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人们不敢再吃黄鳝,每每提到食品安全话题,都要提到“避孕药催肥黄鳝”。甚至儿童性早熟,也把此归为罪魁祸首。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姜德明等38名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竟将其作为“食品安全第一案”写进了2001年人大议案。不仅媒体、人大议案,连小说里都有它的影子。小说《打倒爱情》(吴明宏著)第九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她扒开大盘里的黄鳝,一条一条仔细地看,偶尔把鼻子尖凑上去嗅嗅,以确定它们生前是否被人喂过避孕药。
更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未有权威部门和专家公开为黄鳝正名。
百姓宁愿相信谣言
尽管一直对这个说法半信半疑,但这么些年,也没见有权威部门站出来给说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虽然有很多人也知道“激素催肥”的是没有根据的传言,至于传言是真是假,谁也没法判定,不吃或少吃就成了最好的避免危害的办法。
泥鳅鱼虾跟着受连累
1.泥鳅:2005年4月,有网友质疑泥鳅在饲养时,喂避孕药加快生长迅速。理由是市场上的泥鳅肚大,用手一拉就会断。
辟谣:作为黄鳝的“表亲”,泥鳅也具性逆转特性,雄性体大。喂避孕药得不偿失。
2.罗非鱼:2007年8月,广西南宁市民反映市场上罗非鱼个头肥大,价钱每斤才2元,怀疑大多用避孕药催肥。
辟谣:当地水产专家对此解释说,采用杂交养殖罗非鱼技术后,能减少罗非鱼生殖耗能,使雄性罗非鱼长得又大又快,并不是避孕药功效能达到的。
3.虾:2008年10月,海南有消费者传言对虾含有避孕药残留,吃了会影响小孩健康等。受连累的还有基尾虾等。
辟谣:当地政府随即通过媒体公开对虾的养殖全过程,解开消费者“心病”。
4.甲鱼:2007年12月,武汉某媒体报道,个头大甲鱼是吃避孕药甲基睾丸酮长大的,许多孕妇不再喝甲鱼汤。
辟谣:当地水产专家驳斥:首先甲基睾丸酮在我国禁销多年;其次甲基睾丸酮价格很高,如喂食,甲鱼会高出市价5倍以上。
5.大闸蟹:2010年9月,网络上传肥美的大闸蟹,都是用避孕药喂大的。
辟谣: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回应说不可能。因为一个网围光投药就要上百斤,避孕药1mg就要十几元,成本非常高;况且蟹很敏感,根本承受不了服药。
谣言止于智者
“避孕药喂黄鳝”传言,12年来,一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消费者的心上。如今,终于有专家勇敢地站出来辟谣,有关部门也认为此说法并不靠谱。按理说,到这里,闹剧本该收场。但怪就怪在,一个轻易就能戳穿的谣言,竟让黄鳝蒙冤长达12年!这比谣言本身更显荒谬。
究其原因,表面上源于普通老百姓缺乏科普知识;而剥茧抽丝,背后折射的却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长期缺位和惰政思维。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并未主动核查真相,而是放任谣言肆意传播。直接的后果是,黄鳝背负不白之冤,黄鳝产业遭受重创。试想,谣言传播初始,政府职能部门主动履责,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和养殖户,还原真相,何至于今天?
从2006年“毒西瓜”,到2007年海南“毒香蕉”,再到四川“蛆虫柑橘”,涉及到食品安全的传言,老百姓神经最为敏感。政府职能部门一向习惯于坐等传言不可收拾时,才有气无力地“解释”一番。不仅在一段时间内,造成老百姓视听混淆;从长远看,谣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不是姗姗来迟的辟谣所能轻易消除的。
谣言自古就有,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止于公开。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的社会,谣言生存的空间越小;但是,谣言往往涉及最新的事态,而这常常是信息公开的盲点。这就需要政府建立高效的信息求证、查实和反馈机制。一旦出现谣言,迅速调查相关信息,如实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五个疑问!“黄鳝避孕药催肥说”一个轻易就能戳穿的谣言
疑问一:黄鳝吃避孕药会怎样?
【调查】 试验证明喂食避孕药容易导致黄鳝死亡
2000年6月,成都市多名鳝鱼批发商联名悬赏10万元,凡是提供采用避孕药催肥黄鳝详情的,一经查证属实,即予现金奖励。消息刊出后,关注者众,却无人领奖。批发商们追加了50万元悬赏,但大奖仍然无人能领。
农业部黄鳝行业专项首席专家、湖北长江大学教授杨代勤研究黄鳝养殖技术已有20多年。在他印象中,“黄鳝是避孕药催肥的”这一传言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以前,黄鳝养殖技术不太成熟,一些小养殖户的黄鳝养不大,或者容易死,就‘病急乱投医',有些人想到了投放避孕药催长,传言就是这样起来的。”他说,事实上,试验证明黄鳝服用避孕药的效果并不好,对养殖户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
杨代勤介绍,在2002年7月到10月间,针对有关传言,他带领团队做过一项黄鳝添加避孕药的效果试验。这项试验采用驯食配合饲料技术,选取了900尾体重约为35克的黄鳝样本。针对避孕药的3种主要成分“雌三醇”、“雌二醇”、“甲基睾丸素”,试验组设置了3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3个平行小组,根据激素在饲料中添加量的不同,分别设置高、中、低3个剂量梯度,每种激素下有270尾黄鳝参与,总共810尾黄鳝按照每平方米30尾的养殖密度进行试验。另有90尾黄鳝不使用激素。
试验发现,饲料中添加激素的黄鳝,一个月内生长速度比不用激素的黄鳝快了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高剂量组死亡率高达90%,中剂量组70%,低剂量组50%,3种激素导致的结果基本相同。
杨代勤分析,黄鳝吃了添加激素的饲料后,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增加了身体脂肪的沉积,随之表现出抗病力差直至死亡的情况。
那么,会不会有人利用“从黄鳝吃激素到大量死亡之前的这一个月时间差”将黄鳝快速上市呢?对此,专家表示,为了10%的“虚胖”而冒黄鳝死亡的危险,再加上避孕药的成本,对养殖户来说划不来。
疑问二:雌鳝用激素能加快转雄吗?
【调查】 转化条件苛刻,农户不易实现;雌鳝也可以长大个
“黄鳝一生中存在奇特的性逆转现象。”黄鳝研究专家、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周文宗博士介绍,黄鳝从胚胎期到性成熟(一般体长20—30厘米)是雌性,产卵后进入雌雄同体期,并逐步过渡为雄性。雌鳝在繁殖上要耗能,而雄鳝繁殖耗能少,生长速度更快,大约为雌鳝的2倍。“正因为存在这个转化过程,出现了‘加激素促转化'的传言。”
“从理论上说,的确可以使用雄性激素如甲基睾丸素促使雌鳝更快向雄鳝转化,但所需条件极为苛刻,在农户养殖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周文宗说,这种转化过程需要对“胚胎后期和孵化不久的仔鳝”采用浸泡药浴,这种办法不仅操作麻烦、转化率低,而且因为目前市场上的黄鳝苗几乎都是从野外捕获的野生鱼苗,早已过了“仔鳝”这个阶段,所以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根本就没必要用雌激素。
有说法称,使用雌激素可让雌鳝的性腺不发育、不产卵,提高生长速度,对此,周文宗说,“这一过程没必要通过雌性激素来完成”,黄鳝有一种特殊的“同类抑制”习性,也就是喂养密度达到一定标准,雌性黄鳝就不会产卵繁殖。周文宗做过多次室内与室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如果超过15尾/平方米,黄鳝卵巢就自动退化体内吸收,不会排卵繁殖。在生产中,黄鳝养殖的密度至少都是50尾/平方米以上,大大高于15尾/平方米。这种情况下,不吃激素也能将雌鳝养得很大,目前市场上卖的雌鳝也较多。
疑问三:黄鳝饲料会加激素吗?
【调查】 激素成本高,加激素的饲料黄鳝不爱吃;国家不允许饲料里加激素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谢从新多次到黄鳝饲料厂和养殖户中调研,从他了解的情况看,黄鳝饲料里添加激素“几乎不可能”。“激素类药物早已试验证明会加速黄鳝死亡,厂家怎么会生产这类饲料,干砸招牌的事情?”
周文宗从给药途径的角度对“添加激素”这一说法予以驳斥。他认为,给黄鳝服用激素类药物有3种途径:口服、肌内注射、药浴浸泡。“黄鳝体滑黏液多,捕捉困难,肌内注射不太可能。面对成百上千只黄鳝,采用药浴浸泡成本太高。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激素让黄鳝口服,又需要黄鳝驯食配合饲料技术,一般养殖户较难掌握这种技术,而且黄鳝味觉、嗅觉特殊,常常拒食有药品异味的饲料。当然也可采取活饵载体的方法,即让小杂鱼等活饵口服激素类药物后转移到黄鳝体内,但操作太费事了,而且可转移多少激素类药物及效果如何也无法得知。”周文宗说。
“现在大家都谈激素色变,实际上人体、鱼体内都有激素,是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杨代勤提到,就跟其他鱼类催产手段一样,在对黄鳝试验性人工繁殖时,的确会用到部分外源激素,比如绒毛膜促性激素、促黄体素等,但它们是鱼体本身就有的,使用激素只是加大其排卵率和排卵量。“何况,这种以催产为目的的人工繁殖,难度高、规模小、条件苛刻,只停留在实验室。用于催产的亲鳝,主要存在于科研站所,一般不会流出,即使流出,也没有危害,因为这类激素在鱼体内代谢快,一个星期就会排出体外。”杨代勤说。
疑问四:人工养殖黄鳝为何肥大?
【调查】 饲料充足、营养好,运动少
在市场上,肥大的黄鳝经常受到消费者质疑。其实,黄鳝瘦小或肥大取决于饵料是否充足、喂养时间是否足够长。
野生黄鳝以蝇蛆、蚯蚓为主食,人工养殖的黄鳝在饵料方面是否有“催长”成分呢?其实,饲料主要成分是鱼粉,鱼粉是用一种或多种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也谈不上是“催长”。现在的黄鳝之所以变大,主要是因为饲料好,有专门的鱼粉,里面添加些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而且饲料投喂量大,食物充足,少运动。野生黄鳝“饥一顿饱一顿”,面临竞争的自然环境,所以长得瘦小,而人工养殖的鳝鱼投食量充足、摄食比较均匀,所以长势比较好。
事实上,生长速度过快的黄鳝往往不能适应,容易死亡。人工养殖的黄鳝和野生黄鳝易于识别,人工养殖的黄鳝短粗,因为一天吃食很多顿,也不运动;而野生的粗细均匀,因为需要竞争捕食,吃了上顿没下顿。
疑问五:黄鳝食用安全吗?
【调查】 农业部2008—2011年抽查,黄鳝激素超标率为0,药残合格率为98.78%
网传的“性激素”可能是“促生长素”。十多年前的养殖户确实会给黄鳝喂一些促生长素,但现在已不用了,因为养殖户发现,水有稀释作用,这些促生长素之类的药物价格高,但用了效果不明显。也有专家表示,生长激素必须经常注射,达到一定的使用周期才能促生长,从成本角度来说并不合算。
水生动物代谢快,有很好的自净能力,比如试验中给某种鱼喂一些药物,使其体内有药物残留,然后再在清水里养殖,过35—40天再检测就发现它体内没有药物残留了。
根据农业部2008—2011年对黄鳝的产地监督抽查结果,黄鳝的乙烯雌酚激素超标率为0;黄鳝药残监测合格率达到98.78%。由此可见,黄鳝食用完全是安全的。
(中国西南渔业网 整理编辑)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