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他(们)成功做到了还让鱼变成了白菜价!
如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菜市场买到鲜鱼,可是在以前,这却是一种幻想,因为以前并没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如果想要吃鱼,就必须前往河流进行捕捉,或者在河流捕捉鱼苗,再进行养殖(这些鱼苗无法繁殖),人工加上运输费用,让鲜鱼的价格变得更加高昂,尤其是对于缺少河流的北方来说,普通人吃鱼就变的更为困难,鱼纯粹是奢侈品。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就有一个“鱼刺事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田海民夫妻办起养鱼场,给了全村每家几条鱼,引起“轰动”——村里绝大部分人没吃过鱼,认为“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有些人家没来,因为不敢吃这面目狰狞的怪物。
这其实也是形象说明了在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加上距离限制,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鱼,更不要说吃过鱼了。中西部甚至有许多人甚至连鱼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在那个时候,很多商人会把鱼腌制成鱼干拿到北方售卖,但是价格也非常高昂。
可以说,以前对于不是生活在沿河而居的人家或者是靠海吃海的渔民,想要吃到鱼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这不仅仅是中国,对于海外也是一样,日本欧洲经过多次实验,都宣告了失败,鱼苗的供应不足尤其是鱼类人工繁殖问题没有解决,是导致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日本欧洲甚至宣布说不可能完成鱼类完全人工繁殖。
我们这里说的鱼类,主要指的是四大家鱼,家鱼原本是指相对自然生长、分布广泛的鱼类,这类鱼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容易捕捞,后面更是诞生了“四大家鱼”的说法,分别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
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在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购回鱼苗成活率低,受限于距离与运输的问题,不能惠泽全国各大区域,北方的很多缺水少河的城市就没有办法吃到这样养殖的鲜鱼。
民以食为天,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30 年代的时候,我国学者开始利用江中的家鱼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试验,获得成功。但是要克服长途运输和鱼苗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实现家鱼的完全人工繁殖,也就是以池养的鱼作为亲鱼进行产卵、受精、孵化。
这在当时可以说深深困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这个时候,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那就是钟麟。钟麟曾因为抗战爆发,迁居进入香港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这个时候,他加入了港英当局的水产研究所,拜我国鱼类学家林书颜为师。但是, 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被许多人看不起,他发誓一定要振兴中国的渔业。
1935年广东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成立,钟麟是第一届(1935~1938年)就读学生。图为1938年首届高级渔捞班毕业合照,前排右3为钟麟。可以说钟麟是纯国产的渔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成立了“广东省人民政府水产管理局水产实验所”,全力以赴开展亚热带海洋资源调查和淡水渔业的研究。
这个时候,钟麟就开始着手解决家鱼的完全人工繁殖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鱼苗的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四大家鱼”在食物充足的江河湖泊生长发育到性成熟,之后需要进入江中回溯到产卵场才能进行繁殖。它们的感觉器官感受江水温度和上涨时水流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指令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入脑垂体诱导产生促性腺激素,这种激素进一步诱使性腺分泌甾类性激素,促进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在产卵受精后,它们的受精卵随水流向下游漂流、孵化,幼鱼再回到湖泊生长发育。
而当时,中外专家都普遍认为池塘养殖没有江中的自然环境,家鱼性腺不能发育达到催情的要求,不具备人工繁殖的条件。
针对当时有部分专家提出将池塘自然环境模拟江河湖泊,刺激脑垂体诱导产生促性腺激。但是钟麟认为这样治标不治本,没有办法在全国进行统一推广,适用于广大渔农。
所以他想要去解决家鱼的生殖生理,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采取相应手段实现全人工繁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西方对于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54年5月,水生所的朱宁生利用鱼脑垂体悬液尝试对尚未完全性成熟的“四大家鱼”进行催情试验,其结果显示在青鱼和鳙鱼有效,其中青鱼的结果更为确切,一条鱼最多可产卵达百万粒。
1955年,他首次发现满三龄的鲢、鳙能在池中成熟,这个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池养的家鱼不会成熟的论断,但是池中的雄鱼全部发育成熟,雌鱼卵巢也发育良好,就是没有繁殖。这个时候,钟麟就特意跑到湖北向朱宁生学习了脑垂体催情的技术。
1956 年,钟麟给池养成熟家鱼注射鲤鱼脑垂体作催产试验,但没有成功。这个时候,钟麟意识到只有进一步掌握野生家鱼生长发育繁殖情况,比如产卵发情洄游现象等,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所以钟麟跋山涉水,还特意广西的浔江、郁江和柳江及西江沿岸主要鱼类产卵场调查观察研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个时候钟麟也不是青壮后生了,他在一条特别破旧的小渔船上整整呆了两个月,背着一个四方形、里面放着酒精、福尔马林和解剖刀一类浸泡鱼类标本药物工具的锌铁皮箱子,一边测量水文情况,特别详细观测和查询了产卵场的变化规律、过去和现在的流速、温度、水位等许多生态因子。这些因子对江河家鱼自然繁殖是至关重要的。
在经过特别仔细的观测之后,他发现江河家鱼的自然繁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性反射过程。从这点分析,家鱼无疑是需要有一定的繁殖生态条件刺激,如流水加速、水位骤增等等。而池养家鱼性腺接近成熟,恰恰因为缺乏了上述外部条件的刺激,所以不能在池中自然繁殖。
找到症结的所在,1957年,他依据当时盛行的米丘林学说,即“生物与环境统一”的原理,决定进一步用流水条件刺激产卵,他在惠州和肇庆分别设计了两个生态刺激催产池。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只有一尾雌鲢产了少量卵子,但不受精,又失败了。
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天佑钟麟,这个时候天降暴雨,产卵池涨水水流加速,观察到一条5龄鲢鱼成功产卵,但卵被冲走。受此启发,1958年6月3日,钟麟用流水刺激加上脑垂体催情,第一次实现了鲢鱼、鳙鱼的人工产卵、授精和孵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
也就是从今天开始,鲜鱼开始走上了每一个普通人的餐桌,成为了普通人天天都可以吃得起的美味。1962年全国人工繁殖鲢、鳙鱼苗10多亿尾;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超过2000多亿尾,比历史上从江中捕捞鱼苗最高纪录的1957年234亿尾提高近10倍。
1958年6月4日,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图为家鱼人工繁殖发明者(自右到左):李有广(1935年毕业)、钟麟(1938年毕业)、刘家照(1957年毕业)、张松涛(1955年毕业)当年在北京推广期间,在天安门前合照。
钟麟成功实现了家鱼的全人工养殖,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钟麟的“鲢、鳙鱼的亲鱼生理生态培育法”更是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发明证书。
不仅如此,钟麟还把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到了全世界,1975-1987年,钟麟又先后主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我国(珠江水产研究所)举办了五期淡水养鱼培训班,主讲鱼类人工繁殖技术课程。为亚洲、非洲、大洋洲15个国家和地区培养渔业官员、技术人员160多人,可以说推动了全球的鱼类完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大发展。
他把长期从事鱼类繁殖经验升到理论,写成10多万字的专著《家鱼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他还主编《中国池塘养鱼》一书并与别人合著《青、草、鲢、鳙在我国的发展和成就》等专著和论文30余篇。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淡水鱼类人工繁殖的理论体系。钟麟也被称为“家鱼人工繁殖之父”。
可以说农业袁隆平先生,渔业钟麟先生是我们都不能够忘记的人!
当然,在钟麟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鱼类全人工养殖技术取得了进一步突破,像后来我国学者又研发出地欧酮等催产剂和复合药剂,使催产效果逐步提高。
除了钟麟之外,“鱼圣”刘筠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1959年,他也实现了人工催产草鱼成功!继草鱼人工繁殖成功后,刘筠和弟子们又开始研究青、鲢、鳙鱼,经过理论研究和无数次艰苦的对比实验,1963年,刘筠带领的团队对四大家鱼人工催产排卵终于都获得了成功。
刘筠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刘筠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首次研制出了异源四倍体鲫、鲤。他们也被命名为湘云鲤和湘云鲫。他还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2008年美国粮食研究所的学者布朗来华,他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道: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斯特·布朗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渔业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从以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上千年才完成的过程,我国才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了不起的贡献。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科学家的付出,正是他们,让鲜鱼走上了普通人的餐桌。为了纪念他们,我决定今天晚上去吃烤鱼!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