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24/04/30 23:53:42  来源:江西水产科技 2014年2期  浏览次数:4479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周智勇 盛银平 饶毅 吴苏敏 邓勇辉 黄江峰 金友萍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

近年来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的鱼类疾病呈上升趋势,造成养殖鱼种和成鱼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防治鱼类小瓜虫病,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及应用推广情况,现总结防治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技术方法,以促进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小瓜虫分类

小瓜虫病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liis),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膜口目、睫杵虫科、小瓜虫属,是一种个体较大的纤毛原生动物。

2 形态特征

2.1 幼虫

长卵形或椭圆形,大小0.3~0.5mm×0.2~0.3mm,前尖后钝,前端具1个乳突状的钻孔齿,后端有一根细长尾毛,全身分布有均匀一致的纤毛。接近身体前端有一个耳形的胞口。胞内细胞核一大一小,大核椭圆形或卵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一大的伸缩泡。虫体游动活泼,并能随时改变形状。

2.2 成虫

卵圆形或球形,大小0.3~0.8mm×0.3~0.5mm,最大个体肉眼可见,周身布满排列有序的纤毛。在近前端腹面胞口,下连袋形的胞咽,胞肛位于身体后端。体内可见许多伸缩泡,各有排泄孔通出表膜。大核马蹄形,小核圆球形。游动相对缓慢。

3 生活史

幼虫依靠钻孔齿,钻入鱼的表皮或鳃中寄生,利用鱼的组织细胞、血细胞为营养,鱼类因此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白色小囊泡,幼虫在囊泡内继续发育至成虫,成虫破囊而出,飘落于水体中,经一段时间的游泳,附在植物碎片或水草等物体上,随后分泌一层胶质膜包围虫体,形成胞囊并以二分裂法繁殖幼虫。幼虫在水温15~20℃条件下,经24h左右即可冲破胞囊,在水中游动并侵袭宿主,此时为感染期。之后又在鱼的皮肤或鳃上形成小囊泡,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一个世代 127 ~154h[1]。

4 发病与流行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鰭、鳃、眼等部位,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国内外广泛分布,为常见病之一。尤以流动性差的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容易发生,一旦发病,鱼类摄食下降或停止摄食,加之继发细菌、霉菌等感染,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50%以上。适宜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为15~25℃,当水温低至10℃以下或升至26~28℃时,小瓜虫发育迟缓或停止;28℃以上,幼虫容易死亡。因此,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于春秋两季。小瓜虫的生活史中不要中间寄主,由虫体直接感染鱼类。刚孵出来的幼虫24h内侵袭力最强,26h后逐步降低;水温15 ~20℃时,侵袭力最强[2]。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患病鱼个体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日益消瘦,游动能力大大降低,且烦躁不安。体表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皮肤或鰭等部位布满比较均匀的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同时分泌大量粘液,表皮发炎、坏死;鳞片脱落;鰭条腐烂、裂开;当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鳃丝肿胀、变形或局部坏死,造成鱼类呼吸受阻,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当眼部感染时,造成眼睛发炎,甚至失明。

5.2 病理变化

病鱼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清中钠离子和镁离子浓度降低;钾离子及氨态氮的浓度上升;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或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粘液细胞增生,分泌亢进;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

5.3 显微镜检查

因粘胞子虫病、打粉病等病的症状与小瓜虫类似,所以必须用显微镜检查才能确诊。用载玻片刮取病鱼尾鰭(或体表白点)后涂片,或用剪刀剪取病鱼鳃丝少许后涂片,在低倍镜下检出小瓜虫虫体即可确诊。

6 防治

6.1 预防措施

6.1.1 彻底清塘,定期消毒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每667 m2用生石灰75~150KG彻底清塘;选择符合NY5071规定的消毒药物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调节水质,使水质符合NY5051的要求。

6.1.2 放养健康鱼种

鱼种放养前,检查鱼体体质。抽样检查鱼种鳃、鰭、头、眼等易寄生部位,确保鱼种未受小瓜虫虫体感染,保证鱼种的安全。

鱼种入池前进行消毒。用4%食盐水浸泡3~5min或用20ppm福尔马林浸泡5~10min。

6.1.3 调控养殖密度

根据养殖条件及水平,确定合理的放养品种及搭配密度。提出以下建议,见表1。

表1 不同养殖条件及水平的放养模式

6.1.4 加强饲养管理

投喂符合NY5072规定的全价适口配合饲料,添加抗小瓜虫的复方中草药[3];发现有患小瓜虫病的死鱼或将死的鱼类个体,应立即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7 治疗

7.1 生态灭虫

有条件的(如小水体)可将池水水温调至26℃以上,保持3~8d,使小瓜虫从鱼体身上脱落,然后转池饲养,并用生石灰对原池进行彻底消毒。

7.2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使用及休药期符合 NY5070,NY5071和农业部193号公告的规定。淡水鱼类小瓜虫病常用的药物及防治技术如下。

7.2.1 亚甲基蓝

4.0 mg/L 浸洗1h,隔天1 次,连续3 次[4]。

7.2.2 福尔马林

200mg/L(水温 10~15℃);167 mg/L(水温15℃以上),浸洗 1h[4]。

7.2.3 辣椒、生姜合剂水深1m,每667m2水面用辣椒250g、生姜100g,煎煮成24kg药液后,兑水全池泼洒,隔天重复1 次[5];

7.2.4 内服外用结合

外用复方络合铜(25%环烷酸铜合剂),0.30~0.35mg/L,全池均匀泼洒;翌日起内服复方中草药(靑蒿、槟榔、苦参、辣廖),用60℃热水浸泡6h后冷却,拌入饲料,每 kg饲料添加12.5~25g[6],连续3~5d。

[1]倪达书,李连祥.多子小瓜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防治方法和一种新的描述[J].水生生物学集刊,1960,(2):197~215.

[2]余晓丽,甘西,李咏梅等.国外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2):14~17.

[3]温周瑞.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作用研究进展[J].水利渔业,2004,24(2):1 ~3.

[4]孙硕.淡水养殖鱼类小瓜虫病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产,2010(11):51~52.

[5]梁长辉.辣椒、生姜合剂治疗小瓜虫病初探[J].科学养鱼,2000(1):32.

[6]周智勇,盛银平等.复方中草药治疗鱼类小瓜虫病的效果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12(2):12~14.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